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黃平縣根據本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計劃要求,在即將過去的十二五期間,該縣市政管理局積極加大加大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力度,使城鄉在保住青山綠水中,形成空氣更加清新、環境更加宜人的生態體系。
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1、城鎮污水處理率
(1)、黃平縣城污水處理廠。黃平縣污水處理廠是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水處理廠位于黃平縣城下游的十里橋村田家河。采用提升泵提升輸水的形式,收集并處理黃平縣整個縣城的生活污水。主要職能是負責污水處理、污泥處理的安全、正常運行,確保進廠的污水經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在2015年度中,黃平縣市政局通過更換老化設備以及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工作人員的技能水平,使縣城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實現了3800噸(月處理污水11.4噸)。
(2)、黃平縣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一期)。鄉鎮污水建設項目,包括黃平縣舊州鎮污水處理工程、谷隴鎮污水處理工程、重安鎮污水處理工程,設計處理能力0.55萬噸/日。這些項目自2014年8月初開工建設以來,2015年2月30日已完工投入試運行,試運行階段按設計能力80%處理污水,日處理污水4400噸(月處理13.2萬噸)。
根據2014年12月初上級部門(州住建局)反饋,黃平縣常住人口數核定為:全縣年常住人口26.3萬,其中城鎮人口數為6.91萬。為了將人口與治污工作有機結合,2015年8月初,黃平縣與州級相關部門對接反饋信息,污水處理率指標監測計算方式由原每人每日200升用水量改為每人每日140升用水量。因此,城鎮污水月產生量為29.022萬噸。即:污水集中處理率=(11.4+13.2)÷(29.022×0.85)×100%=99.72%;2015年平均污水處理率=(136.8+132)÷(29.022×12×0.85)×100%=268.8÷296.02×100%=90.8%
2、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 黃平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該工程于2011年6月8日開工建設,2013年12月竣工,位于新州鎮五里橋村曹家營組,庫容33.89萬立方米,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70噸。新建垃圾中轉站6座及相應配套設備。滲濾液處理站一座,處理規模30噸/日,設計服務年限10年。自2014年5月起,委托黃平泰立誠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管理。5座垃圾中轉站已使用4座,另1座在安裝與調試過程中,目前運行正常,日處理生活垃圾70噸(月處理0.21萬噸)。
(2) 黃平縣鄉鎮農村生活垃圾焚燒項目。黃平縣環保局負責的鄉鎮農村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包括:黃平縣平溪鎮、舊州鎮、重安鎮、谷隴鎮、野洞河鎮、上塘鎮、浪洞鎮、一碗水鄉、翁坪鄉、紙房鄉,共計10個鄉鎮焚燒爐,于2015年6月完工,7月投入使用,日焚燒生活垃圾共72噸(月焚燒0.22萬噸)。其中:平溪鎮、舊州鎮、重安鎮、谷隴鎮、上塘鎮、浪洞鎮焚燒生活垃圾8噸/日,野洞河鎮、一碗水鄉、翁坪鄉、紙房鄉焚燒生活垃圾6噸/日。
(3) 鄉鎮垃圾收運處理。縣城新州鎮人民政府發出《關于新州鎮五里橋、中心村等五個村生活垃圾運送至黃平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處理的函》后,該縣采取上下聯動的辦法,加大生活垃圾處理力度,每日清運生活垃圾18.7噸;《關于野洞河鎮仁里村、野洞村等五村生活垃圾運送至縣城區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理的函》發出后,每日為野洞河鎮清運生活垃圾15.49噸;重安鎮人民政府發出《關于重安鎮天堂村、安江村等七個村生活垃圾運送至縣城區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的函》后,每日清運生活垃圾29.11噸。使黃平縣城每天共接收處理野洞河鎮、重安鎮、新州鎮城區以外部分村落生活垃圾達63.3噸,月處理量達到0.19萬噸。
根據2014年12月初上級部門(州住建局)反饋,黃平縣常住人口數核定為:縣年常住人口26.3萬,其中城鎮人口數為6.91萬。按城鎮人口每人日產生1公斤垃圾,農村人口每人日產生0.6公斤垃圾,全縣月垃圾產生量為0.56 萬噸。截止2015年10月,黃平縣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垃圾處理量÷垃圾產生量×100% =(0.21+0.22+0.19)÷0.56×100%=110.7%;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垃圾處理量÷垃圾產生量×100%=(2.52+1.32+2.28)÷(0.56×12)×100%=6.12÷6.72=91.07%
二、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
根據上級下達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工作目標任務分解,黃平縣市政管理局2015年投資確保目標為2845萬元,調度目標為3000萬元。截止2015年11月,黃平縣市政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15萬元(其中:黃平縣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一期)工程續建工程完成投資2235萬元、黃平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完成投資3180萬元)。通過上下聯動和城鄉配合的機制,黃平縣在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活垃圾處理上,目前已經呈現出空氣更加清新、環境更加宜人的生態體系。(廖尚剛 潘陽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