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文/陳煥春
2014年7月22日,丹寨縣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侯美傳“揀”了件“小事”來講:
--- 6月15日,我到揚武鎮調研“三農”工作,得知密告、干改、紅巖三個村寨因供電線路電壓不足,各家各戶為了把飯煮熟只好排隊輪渡做飯,苦不堪言,而我們卻一點也不知。
侯美傳痛心地說:“平時,我們忙于事務、會務和接待,下基層時間少。即便下得去,也是跑企業多、跑田頭少,跑村干家多、跑村民家少。連群眾日常生活問題都不能保障,我內心有愧啊!”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也許,在旁人看來,居民用電電壓不足,這等“小事”不該是縣委書記管的。可在侯美傳心里,這卻是“大事”。作為縣委書記,他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農村群眾,我需要什么幫助?”,一次次捫心自問,總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好,沒有做實。“遠離群眾,就是失職!”他對自己提出與眾不同的要求。
侯美傳說,丹寨是農業山區小縣,干部天天和農民打交道,農民的問題解決好了,什么事情都好辦。從縣長到縣委書記,侯美傳始終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想事情、出主意。一位退休老同志說:據我所知,他是任期內唯一走遍全縣161個村居400多個自然寨的縣委書記。
2013年8月25日,侯美傳到有“光棍村”之稱的排佐村走訪。摸清這里的實情后,迅速啟動了排佐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基層組織等“十大小康工程”建設,此后,先后15次到排佐村指導、協調、督查。產業發展了,生活改善了,不少光棍娶上了新娘成了家,滿懷熱情加入到建設村寨、發家致富的行列中。今天的排佐,躋身黔東南州新農村建設樣板村,當地老人由衷地說“排佐迎來了第二次解放”。
2014年5月12日,丹寨縣東湖生態移民安置點迎來了一批特殊的主人,他們是來自全縣最邊遠、高寒、貧困的排調鎮高峰村,參與整村整組扶貧生態移民搬遷的117戶農戶。當天,隨著三輛組團購房中巴車停靠到站,大家興高采烈步入搖號分房會場,熱烈討論“你家享受多少補貼、自籌多少、分到新房后怎樣裝修…”,每個人的臉上溢滿甜甜的笑容。原來,這一切都是侯美傳一個月內四次“跑”高峰村調研的結果。如今,村民的日子好過了,有的在開發區企業務工,有的辦起家政公司,有的成立建筑工程隊……“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愿望在這里變成了現實。高峰村117農戶“進城”,為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搭建了良好平臺,也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成為全省扶貧生態移民的“丹寨模式”。
每年除夕,敬老院的老人們都會在等一個親人。侯美傳自到丹寨上任,無論怎么忙,都會在除夕那天到敬老院與老人們一起過年,他把自己當成老人們的兒子。2012年初,全縣只有一所敬老院,在一起團圓的也不過幾十位老人。如何才能讓全縣的孤寡老人都享受天倫之樂?一個個不眠之夜之后,催生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在他多次調研、調度和努力下,丹寨先后在六個鄉鎮建設七個農村敬老院。目前,揚武、興仁、排調、雅灰四所敬老院入住300余人,龍泉敬老院擬于2015年7月底入住,南皋、長青敬老院有望在年內入住。敬老院房間按賓館標間標準配置,電視機、茶水柜、洗浴間等一應俱全;院外再建休閑娛樂場,安裝棋牌桌、健身器材,配備圖書室、娛樂室、醫務室等。安排專人護理,熱情、細心、體貼服務。根據入住老人的身體狀況和喜好,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豐富精神生活,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丹寨,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在丹寨高速匝道口有這樣一塊“丹寨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的大型廣告牌,格外引人注目。2014年11月,省長陳敏爾專程赴丹寨調研時,對這幅不一樣的標語很感興趣,他問:“為什么用這句話?”侯美傳說:“丹寨是小縣、窮縣,發展的路上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這個時候,迫切需要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自信,來提振全縣干部群眾的精氣神!”。這塊牌子,不僅成了丹寨最美的一道風景,也成了激勵干部干事創業的標桿。
丹寨是國家級貧困縣,扶貧先扶智,解決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一直是侯美傳最為關心也最急于做的一件事。入村串戶過程中,他對農村孩子上學的事特別上心。在王家村、排佐村調研時,發現村里沒有幼兒園,群眾送小孩到鄉鎮和縣城上學很不方便,他責成有關部門迅速啟動農村幼兒園建設;同時,把村級小學搬到鄉鎮,把鄉鎮中學搬進縣城,讓每個農村的孩子都享受到了優質教育。2013年3月,國務院領導到丹寨調研,對“窮縣辦大教育”模式給予充分肯定。2015年4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丹寨這個山區小縣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
丹寨地處山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耕地切割零碎,號稱“九山半水半分田”,水和路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縣委會議上,侯美傳表態:“我們再苦幾年也要千方百計把制約丹寨發展的水和路問題解決好,給老百姓一個交代。”在省水利廳的幫助下,丹寨四年多來實施了一大批水利項目,基本解決了農村工程性缺水問題。咬緊牙關,負債啟動投資近6億元、庫容2230萬立方米的吊洞水庫建設。加大丹寨高速公路的爭取、征拆和協調服務,于2014年12月30日開通凱里至丹寨羊甲高速公路,結束了丹寨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建成農村水泥路(油路)112條530公里,年底將“村村通”,小康路的夢想在西部貧困小縣提前實現。
真心真情,感動千萬人
2014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和萬達集團到貴州考察,獲知這一消息后,侯美傳便又“動起心思”。11月13日,Apeak會議期間北京實行空中管控,他帶著一幫人改乘火車并連夜在火車上研究如何在第一時間“走近”萬達。終于,清澈見底的誠意和17萬人民熱切脫貧的愿望深深打動考察組和萬達高層,丹寨成為萬達集團在貴州對口幫扶的唯一縣份。目前,“萬達職業技術學院”獲省人民政府批復籌建,萬噸硒鋅米精加工廠、萬噸茶青加工廠預計7月啟動建設,“企業包縣、整體脫貧”扶貧新模式開了全國先河。
真心換真情。客商頻頻對丹寨的“青睞”,興富祥裝備制造及上下游配套企業26家先后落戶金鐘經濟開發區,初步建成貴州省新興的裝備制造基地。2013年11月,丹寨專門組團參加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歐洲機床展覽會,金鐘開發區一舉成為2014年貴州省十大樣板示范園區。同時,引進茅臺生態農業、香港培力集團等24家省內外知名涉農龍頭企業入駐丹寨農業園區,吸引企業投資10多億元,建成一批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丹寨農業園區也一舉成為2014年貴州省十大樣板示范園區。
農村貧困人口如何脫貧,一直是侯美傳最大的一塊心病。他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推行“4321”的“縣領導包鄉鎮、部門包村、干部包戶”結對幫扶模式,發動97個縣直單位2439名干部與2813戶貧困群眾“結窮親”,涌現了楊林、梁進冬、馬定毅、龍文等四位全國“最美基層干部”,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最美基層干部”事跡于2014年8月在中央各大媒體報道,展示了新時期貴州扶貧工作的新形象。
小小木凳,承載溫馨和希望
苗族村寨,農家屋。
小小的長木凳上,侯美傳時常和村民并排坐在一起。群眾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著。侯美傳與大家樂呵呵地拉家常、話發展,推心置腹,春風拂面。
小小木凳,見證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拉近了時空,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
和群眾坐在一根凳子上想事情,其樂無窮。一個個好的點子,一個個好的辦法不時在歡聲笑語中“蹦出來”,侯美傳從中找到求解民生方程最好的路徑。2012年以來,丹寨黨建工作連續二年考核排名全州第一,督查督辦工作連續三年考核排名全省第一,無不得益于這“小小的木凳”。這個時候,他注意把一個個問題、一次次經驗記錄在案,細心去琢磨。2013年5月,他蹲點王家村10多天,總結提煉了“五戶聯保”模式,然后在全縣各村各寨推廣。今天的丹寨農村,已初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良好態勢,村容村貌、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方面發生了可喜變化。
據統計,2014年,丹寨農民人均純收入5867元,比2011年的3706元增加了2161元,年均增長16.53%,連續三年增速排名全省前2位;全縣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均排全省第2位、全州第1位。丹寨先后獲得“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特色縣”和“全國最具民族風情縣”等多項榮譽。一組組數據和一項項殊榮,見證了侯美傳作為縣委班長帶領17萬同胞建設美好丹寨、共創幸福家園的親和力、感染力和人格魅力。
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擬表彰人選(貴州省)
張惠明 布依族,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委書記,1962年11月生,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侯美傳 苗族,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委書記,1965年9月生,199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曾 瑜 女,貴州省遵義市委常委、遵義縣委書記,1968年8月生,199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