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立冬過后,天氣驟降。但在岑鞏縣馬家寨村,寒冷的天氣也擋不住村民改造自家老房的熱情。11月17日,筆者走入該村,可隨處看到三三兩兩的村民們在忙碌著給房屋刷漆、換瓦、裝修等。隨著工程進度的加快,有幾幢老房子已開始顯現出美麗的新貌。入村口的不遠處,馬家寨荷塘生態園里的八角畫亭與長欄也正在建設中,場面極其熱火朝天。
這是該村在進行風貌改造,即在保持傳統村落原貌的基礎上,加強對寨中老房屋的維修和裝飾。這樣不僅能夠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重塑鄉風文明,讓村落變得整潔美麗,還能實現對該村傳統文化保護的目的,更是該縣傳統村落向現代化過程變遷并與之結合尋求平衡點的一個縮影。
馬家寨坐落于省級風景名勝區龍鰲河畔,背靠獅子山,風光秀麗,歷史上著名的一代紅顏陳圓圓晚年隱居于此。寨子里千余吳姓村民,都系明末清初延陵將軍吳三桂后裔,陳圓圓墓和吳三桂衣冠冢都在獅子山下的繡球凸上。自明清時期算來,這座藏在貴州深山的小小村寨,已積累了三百多年的厚重文化底蘊,寨中布局及房屋建造風格依舊可看到風水八卦的古韻。
而寨中的老房子,也大多上了年頭,據村支書吳建國介紹,最老的一棟房子已歷經歲月變遷三百多年。“你看門口那座石橋,就是當時陳圓圓還在世時建造的,到現在也還堅固得很。”吳支書指著村口一座古老的青石圓形拱橋介紹道。
村民吳能揚今年69歲,仍在住著的房子就是一座有著四四方方天井、古樸雕花窗欞的古老小院,現在也在進行外部裝修跟改造。“我這房子啊,從一出生就住在這里了,雖然建的有磚房,但我不想搬,準備在這里住到死呢。”

馬家寨安詳坐在自家老房子前抽煙的老人
據他介紹,這幢房子已有一百多年,是他祖輩上傳下來的,房子比他的年齡還大上幾十歲,還曾在1923年間被土匪用火燒過。“你看我房子外面是一堵土墻,你別看這黃土墻到處開裂,它作用大著呢,能防火又堅固,當年用它來攔土匪,子彈都打不穿的。”吳能揚樂呵呵地說著自家的老房子。
近年來,馬家寨依托其特有的厚重文化底蘊及良好便捷的區位優勢,被省、州、縣重點打造建設成美麗鄉村生態旅游示范景區。其兩個主導產業主要是特色生態農業(蔬果、花卉、烤煙、農業觀光)和文化旅游業,這些產業是該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基礎。通過生態旅游的帶動,村民們的錢袋子都在慢慢鼓起來,在村里統一規劃之下,紛紛對自家老房進行改建裝修,既不拋棄傳統,又能有效改善居住條件。
漫步在馬家寨村里,除了能看見到房子的變遷外,還有精神風貌的變遷,村落道路整潔干凈,村民的臉上大多洋溢著笑容。“前幾年村里平時可沒這么多人,大家都在外面討生活呢,這兩年發展好,在家能掙到錢,所以都回來了。”村民吳興衛說,他跟妻子剛從廣東回來一星期。
目前,馬家寨已完善改廁、改水、改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陳圓圓史跡陳列館、馬家寨進寨公路改道、馬家寨寨門、休閑長亭、文化廣場等工程建設。而在未來三到五年時間,該村還將完成聶氏秘館、古戲臺、延陵堂、河塘休閑居、荷塘建設、陳圓圓紀念廣場等項目建設。
“很多村民對即將展開的旅游發展規劃跟村落改造都很期待。”村支書吳建國說。“村子環境變好了,旅游搞起來了,還可以引導村民利用閑置舊居發展農家樂、民宿山莊增加收入,村民們就不用外出務工了。”(彭圓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