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1987年6月28日,一位化名為“炎黃”的人,從無錫漢昌路郵電局匯款1000元資助祝塘鎮幸福院。從此以后,“炎黃”每年都寄出一筆捐款給江陰祝塘鎮敬老院和捐資社會福利事業以及希望工程,“炎黃”還多次在“七一”前夕交納特別黨費,向黨的生日獻禮,只是匯款地址不斷變更。祝塘鎮黨委曾多次派人到匯款寄出地點明察暗訪,然而,不是地址不存在,就是查無此人。
此后,從1995年2月24日至6月30日的4個月期間,江陰日報周末版每期頭版推出一篇“尋找炎黃、學習炎黃”特別報道,開始尋找“炎黃”。一段時間后,“炎黃”通過公用電話打電話給江陰日報周末副刊部,向世人第一次披露了他多年化名行善的動機——“我們都是炎黃的后代,位卑未敢忘憂國,只有保持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才能振興中華。”同時,“炎黃”希望大家不要再費心尋找他了。
尋找“炎黃”的風潮曾幾度刮過,卻始終不得其名、不見其人。但值得欣慰的是,雖不曾找到“炎黃”,但“炎黃”的精神卻如星火燎原,在祝塘、在江陰扎根壯大,并涌現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炎黃”,“炎黃”成了奉獻者的代名字。
今年11月20日下午,一位剛向云南魯甸災區匯去1000元善款的老人突發腦梗,暈倒在一家郵政儲蓄銀行的營業大廳里。接警后趕來的民警第一時間將老人送到醫院搶救。民警發現,老人身上沒有身份證和手機,只有隨身攜帶的3張匯款單據,上面的匯款人寫著“炎黃”和“黃炎民”。“炎黃”這個27年來讓無數江陰人牽腸掛肚的好心人,就這么水落石出了。
派出所民警許棟超告訴記者,“炎黃”和“黃炎民”這兩個名字在公安數據庫里找不到,其只能試著在網上搜索,最后的發現卻讓他驚訝不已:自1987年6月28日“炎黃”首次從無錫市漢昌路1439號匯款1000元資助祝塘幸福院以來,20多年中,每年“七一”前夕,他都會從不同的地方向祝塘敬老院匯款,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錢捐物,資助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孩子上學,累計捐款捐物近3萬元。
“沒想到找了幾十年不見蹤影的‘炎黃’就這么出現了。通過手機傳過來的照片一辨認,這位‘炎黃’居然還是身邊的熟人。”祝塘幸福院院長吳軍政告訴記者,照片中的“炎黃”名叫張紀清,在鎮上素有樂善好施的風評。
在醫院病床前,已經恢復清醒的張紀清老人自稱,其辛辛苦苦“潛伏”幾十年,沒想到還是“栽”在了警察手里”,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張紀清一臉無奈,表示自己做的都是些小事,無非是堅持的時間長一點而已。(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