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饑荒年受到異鄉人接濟3大瓷碗黃豆,家人得以度過艱難光景,為謝恩,幾十年來他想方設法尋找恩人,甚至多次跨越三省;20多年前遭受意外事故打擊欠外債18萬元,之后死里逃生的他靠種地和省吃儉用攢錢,一年年一筆筆登門還賬。近日,河南登封市73歲老人陳懷軍的信義舉動經當地媒體披露后,引發社會關注。兩日來,記者前去探訪,這位仍居住陋室的老人稱,受人恩惠一定要感恩謝恩,欠債還錢也天經地義,這樣做了才會心安,否則死不瞑目。
4月18日,記者趕赴登封市大金店鎮金西村,在一個不顯眼的農家小院里,見到了陳懷軍老人。只見他干凈整潔的家里陳設相當簡陋,沒有像樣的家具,唯一的電器就是一臺老式電視機,家中經濟狀況由此可見一斑。很難想象,生活并不寬裕的這位老人是為什么會堅守他的信義之舉。看出記者的疑慮,老人對自己還債謝恩的事娓娓道來,至始至終語氣平和,面帶笑容。
還債圖心安死了才能瞑目
老人告訴記者,欠債的事,是20多年前,他跑貨運接連遇到4場意外事故,不僅險些丟命,還欠下30多筆外債,共計18萬元。當時他已將近50歲,人生陷入低谷。后來為了還賬,他把跑貨運的車賣了,可還欠8萬元,生意做不成了,他就靠種地、靠省吃儉用攢錢,一筆一筆、一年一年慢慢還。
“當時是甚重的壓力,整個那7、8萬塊錢的賬壓到身上真是受不了,因為啥?你這年紀在這放著呢!”不過陳懷軍老人說:“從欠賬那天起,我就想著一定要還,沒有想著賴賬。還債是天經地義的事,應該還。”
據曾經開汽修廠的毛新舉說,自己辦廠得到過陳懷軍的幫助,后來陳懷軍出事后,自己也給他2萬元錢應急,根本沒打算讓他還,但后來他堅持還了。
“他這個人心眼好,他種地賣糧食攢錢,把孩子們給他的零花錢也攢起來,硬是攢錢還賬。”毛新舉說:“當時給他錢我就不打算再要了,結果他非得還,還我1萬多的時候,我給他說賬還完了,結果他從兜里掏出一個記賬本,說還差幾千幾百元呢,就這樣,最后他硬是一點一點把2萬元還給我。”
這些年,陳懷軍先還數額大的賬,再還數額小的賬,一筆也沒落下。今年4月11日,他到登封市退休職工崔國政家門口蹲了兩個小時,等到崔國政,還了他賬本上最后一筆賬640元。
“多少年了,我都忘了,那天我不在家,他等了幾個鐘頭,一見我說來還錢,我當時都說不出來話了,很激動,我說不要了,他很誠信,有這種精神有這份心,就夠了。”崔國政感嘆說:“現在都是上門去要賬,哪有欠錢主動來還的?所以說當時我堅決不要,他說不中不中,你得接住。”
還完欠賬之后,陳懷軍心里很輕松,把記賬本也徹底燒了。他笑著說:“這一筆還了,我不再有賬了,心愿了卻了,心安了,思想上也高興了,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為感謝饑荒年3大瓷碗黃豆的恩情他幾十年輾轉3省尋找恩人
1962年河南鬧饑荒,20歲出頭的陳懷軍背上家里織的布匹外出換救命糧,當他和嫂子步行到安徽碭山縣夏莊時,饑餓難耐,當地村民夏淑梅給他們做了紅薯粥,還發動全村群眾給他們換口糧。臨走時,夏淑梅又給他裝了3大碗黃豆。
“在臨走的時候她說,聽說河南災荒很嚴重,我再給你裝點黃豆,你回去叫大娘吃。我看見就是一個小桌子,很破的小桌子,上面放了一個不高的小壇,小壇里面就是黃豆,大概那個壇就是裝十幾斤黃豆那樣,她拿著粗瓷大碗,連裝了3碗。”提起50多年前的一幕,陳懷軍老人仍歷歷在目。
陳懷軍說,這3大碗黃豆真是及時雨,幫襯家里度過了艱難光景,自己還辦了一桌婚宴。“當時母親就是浮腫病吧,她用了一部分,后來把這黃豆摻在白玉米里磨成面,吃了一部分,最后還剩了1斤多豆,把他換成豆腐,把豆腐放到油鍋里一炸,在我結婚的時候還熬了一鍋菜。”
那以后,3碗黃豆的恩情陳懷軍一直銘記在心,想著等日子好了去謝恩。可是后來,他按原來記的地址給夏淑梅寫信,信件被退了回來;給當地相關部門打電話,也查不到。1999年母親病重時,嘴里一直念叨著這事,因此他尋找恩人的想法愈來愈強烈。2012年年底,他專程到安徽夏莊,得知夏淑梅全家都離開了,住址不明。2013年3月,陳懷軍再赴夏莊,幾經輾轉終于打聽到夏淑梅家人,之后才知道夏淑梅21歲時嫁到河北滄州。于是,2013年4月,陳懷軍又遠赴滄州,終于見到恩人。雖然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只帶了一些土產,但讓他高興的是終于說出了藏在心里50多年的感謝。
“這都50多年了,為這3碗黃豆,他跑了多少路,操了多少心,有的就是說你給他一火車,他不見50多年還能記著這個事呀!你看看這個老陳多實誠,我特別地感動。”電話里,夏淑梅感慨頗多,她一再說陳懷軍執著謝恩讓她很意外,根本沒想到。
今年3月份,陳懷軍這位信義老人再赴滄州,把代表友誼長存的竹子送到夏淑梅家,并親自種下。“竹子是常青樹,希望我們兩家的友誼像竹子一樣常青。”
信義并非偶然平時就是好人
村里人說,陳懷軍誠信還賬、執著尋找恩人謝恩的舉動,并不是偶然,因為他平時為人就很好,經常幫助人。
村民梁秋蓮說:“有時候我腿疼,他會開三輪車,我給他說把我送到哪哪吧,他啥時候都說中。就這一片的,不管誰家有事,只要能幫他都去幫,人可好。”
“他是個老好人。”村民陳文亞也說,比如村里修路時,修到陳懷軍家門口了,需要用啥工具,不用吭聲他都拿出來了,缺啥少啥盡管用。(記者 門杰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