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95歲老人劉德林,迎娶了比自己小28歲的“后老伴”王瑞珍!兩位老人的愛情故事在萬柳塘社區傳為佳話。
聽到這樣的事兒,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兩位老人肯定是在一起搭伙過,3月25日,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采訪后得知,二老不但到婚姻登記處領了結婚證,而且,老頭還把自己的房子更名給了“后老伴”!
相識之前
兩人都是喪偶老人
10年前,劉德林老人85歲,老伴去世已經5年,一直自己過。劉老雖然清瘦一些,但身體不錯,沒什么病。
王瑞珍呢,原配愛人意外去世后,就從丹東老家來到沈陽打工,王瑞珍特別勤快,會做飯,尤其是面食做得特別好。王瑞珍在沈陽不少大工廠的食堂做過飯,后來在農科院的浴池工作。一次偶然機會,常來洗浴的一個人跟王瑞珍聊起了再婚的事:“你這么年輕,肯定還得再找啊?”王瑞珍覺得也是,畢竟一個人這么過下去也不是回事。
后來,這位好心人把劉德林帶來。王瑞珍說:“第一次見面時,覺得這老頭很精神,就是人瘦點。我們都是在農村長大的,很有共同語言,沒感覺到年齡上有很大差距。”說著,王瑞珍臉上泛起了一絲羞澀。
相差28歲
曾擔心被人笑話
當時,王瑞珍不到60歲,劉德林已年過八旬。“一進他的家,簡直下不去腳,家里亂不說,連吃的東西都不愛做。”王瑞珍勤快,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的,還給劉德林做可口的飯菜,劉德林好久沒感受到這種家的溫暖,非常真誠地希望王瑞珍能留下來。
兩位老人有了感情,但要在一起,得征求兒女的意見才行,最主要的是兩人年齡相差28歲,“都是差一輩的人了”。王瑞珍沒有孩子,劉德林有五個孩子,大兒子已經去世,其他的兒女剛開始聽說這件事,還特意開了個家庭會議,一致反對這樁婚事,畢竟老父親都85歲,再找一個小28歲的后老伴,比兒女年齡都小,讓人笑話啊?
兒女們當時禮貌性地勸王瑞珍:“王姨啊,我爸最多再活3年,您這么年輕,完全可以找一個年齡相當的。”
相濡以沫
比原配感情都好
劉德林很理解兒女們的擔心,畢竟自己年齡大容易上當,怕不知根知底。但他對自己的判斷也很有信心:“我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讓生活更有質量,更幸福。”
于是,王瑞珍搬過來,照顧著劉德林。小家庭很快有了過日子的氣息,劉德林是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喜歡看書看報,兩人經常討論報紙上的新聞,鄰居們常常隔著門聽到屋里的陣陣笑聲。
一晃就是十年。說起共同在一起的生活,王瑞珍用“比原配感情都好”來形容。因為無微不至的照顧,已經當上太爺的劉德林成為小區壽星。兒女們跟王瑞珍處得跟一家人一樣,經常來看老兩口。
登記結婚
房子更名給后老伴
劉德林和王瑞珍的故事在萬柳塘社區傳為佳話,最初的質疑聲漸漸沒了。萬柳塘社區楊書記說,人與人要用心去交往,這個家庭也算是和諧的五好家庭,10年來,沒見他們紅過臉。
在劉德林和王瑞珍的家中,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看到了50多張全家福照片和兩位老人的婚紗照,這是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劉德林老人過大壽時,一大家子都會聚在一起,劉德林和王瑞珍坐在中間,露出開心地笑容。婚紗照就掛在床頭,照片中的兩位老人像年輕人一樣,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王瑞珍照顧著家里外頭,劉德林3000多元的退休金讓他們豐衣足食。劉德林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倆登記結婚了,房子也改成了她的名字,兒女們對她都很認可。”十年的共同生活,讓劉德林老人覺得,王瑞珍不圖錢財,很難得,畢竟自己年齡大了,萬一不在了,房子給王瑞珍,讓她也有住的地方,這樣幸福生活也算有了基本保障。(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 寧玲 文并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