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年來,臺江縣積極探索基層矛盾糾紛調解新機制,通過“五老”調解,有效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內部,化解在萌芽狀態,為加快小康村建設敲撥優美動聽的和諧音符。
“講的話村民愛聽”
“村民之間有些矛盾糾紛,村兩委調解雙方都不聽,但寨老一出面就解決了,大部分村民都比較聽寨老的話。”原施洞鎮塘壩村支部書記吳通倫深有感觸地說。
該縣有“天下苗族第一縣”美譽,村寨里的族老、寨老、燈頭、龍頭、鼓藏頭統稱為“五老”,他們大多熟悉古理榔規,辦事公道,威望高,村“兩委”無法解決的大小事務一般都由其幫助協商解決,“五老”成了村里化解矛盾糾紛的“金鑰匙”。
2009年,老屯鄉羊屯村張付學和張付奎因修建廁所問題發生糾紛,村委會多次調解未果。萬昌榮等村“五老”在了解糾紛的原因后,通過多次說服教育,最后張付學同意張付奎的廁所在自家的土中修建,一起3年多的矛盾糾紛最終得到“破冰”。
目前,該縣各村寨只要碰到棘手的問題,都要請“五老”出面,調解矛盾糾紛已經成了農村“五老”的品牌和專利。
“哪有糾紛哪里走”
為實現“五老”直接上門和田間地頭調解等靈活服務,該縣各村采取調解個案補貼辦法,根據案件難易程度,意象性的收取一定的調解補貼費用。
臺盤鄉空寨村楊海略和張來天2011年因為屋檐滴水和排水溝問題引發糾紛,村委會多次調解都沒有解決,最后在張田沙等“族老”的調解下雙方達成協議,“多謝張老他們多次前來調解,否則我們倆家做不成鄰居了,50元的調解費繳得值!”調解結束時雙方都高興地說。
該縣還在各個行政村綜治維穩信訪工作站設立接待室或調解室,每天安排1-2名“五老”成員值班,實行來訪登記、首辦(問)責任、回訪等制度加強管理,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該縣各村寨“五老”只要接到來訪,不管嚴寒酷暑,都會進村入戶或下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調解矛盾糾紛,他們的背影構成了苗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幫了派出所大忙”
“我們接受的報警中,能達到立案者達不到30%,大部分都是一些醉酒、扯皮,或者一些朋友糾紛,老人們的確在這些事上幫了我們很大的忙。”臺拱鎮派出所相關負責人說。
該縣在臺拱鎮派出所成立了縣城社區聯合調解中心,邀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做人民調解員,他們工作經驗豐富,不計報酬,義務到調解中心幫助化解矛盾糾紛,為群眾排憂解難,促進了社區和諧穩定。
2010年,臺拱鎮秀眉社區楊某經常將人畜糞便直接朝排水溝傾瀉,導致水溝下游的張某家附近奇臭無比,雙方為此打上了官司,縣法院多次處理無效后找到了調解中心。王興德老人發現張某和楊某都相信迷信,于是將計就計,通過“風水”學說勸服了雙方,最終成功化解矛盾。
據了解,該縣今年受理各種民間矛盾糾紛258件,其中“五老”成功調解206件,占總數的80%,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不激化矛盾”的目標。2012年安全感和滿意度兩項指標分別位列全省第二和全州第一,綜治專項考核位列全州第二。(劉德斌 馬業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