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重構旅游格局
施秉風光秀麗,環境優美,資源富集,風情濃郁。在497.2平方公里的氵舞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有354平方公里在施秉境內,是貴州乃至全國少有的融山水、林泉、奇觀異石、飛流瀑布、原始森林、野生植物、奇特氣象、碑刻摩崖為一體的“天然博物館”。氵舞陽河既有長江三峽雄奇險峻,又有漓江秀麗柔媚;多情浪漫的杉木河清幽秀雅,激爽漂流已成國內知名品牌,中外游客的流連向往之地,素有“天下第一漂”之美譽;群峰聳峙、植被茂密、云霧繚繞、景象萬千的云臺山是黔東南國家地質公園主園區,佛頂山是“中國避暑名山”之一,也是全國一百個“非著名山峰”之一。如今,因其有著全球最美的白云巖喀斯特地貌奇觀,施秉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施秉因此成為世界遺產地。但是,施秉沒有把旅游用好,打造什么“三城”,搞得施秉不倫不類。別人的工業區引進的是高科技產業,而施秉的工業區是污染企業,連技術含量根本就沒有一點的沙發廠也搬了進去……一切都是出于無奈。于是,好多人到施秉游玩,確跑鎮遠、鳳凰住宿。有人說,施秉是文化沙漠,這真的不假,一個沒有文化支撐的城市,你能不沙漠嗎?在施秉縣城你能讓旅游者找到個“存此留念”的地標性遺產或文化建筑么?比如:本來可以申報作為國家級文化遺產的施秉城外“李公堤”或“陶公堤”,就是在不久前埋葬了,成了商家的“陽光水岸”;修臺灣“蘇花”公路的羅大春,他的公館也是十多年前才拆除的……如今,施秉進入了“世遺”的行業了,我們的一切都必須在“重構”之中了。


按照規劃,施秉縣旅游發展的總體定位為世界遺產旅游地、貴州東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發展空間結構為“一核、一軸、一帶、四區”,一核即施秉縣城,是整個施秉旅游發展的接待服務基地;重點在縣城規劃中實現縣域旅游的交通集散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游客服務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商貿活動中心與休閑度假中心等旅游發展的六大中心職能。一軸即遺產旅游軸,規劃重點在縣城至云臺山景區至黑沖公路、縣城至杉木河景區的旅游公路沿線,規劃建設文化旅游產業園、世界自然遺產文化展示區、城郊公園和一批具有獨特功能風貌的旅游村寨與鄉村旅游區。一帶即由上、下㵲陽河景區與縣城共同組成的縣域旅游休閑游憩帶,規劃打通凱里黃平機場經上㵲陽景區至施秉縣城、施秉縣城經下㵲陽景區達鎮遠的旅游交通線路,優化縣域旅游線路組織。四區包括自然山水旅游區、特色文化旅游區、鄉村民俗旅游區、農業觀光旅游區。
從這種定位來看,顯然根本就不夠。大項目既是旅游業發展的支撐,也是展現旅游城市魅力的窗口。施秉要發展,就是要打造好全方位、全要素、全時空的旅游城市。
在這其中,由一條河(主要是杉木河)向多點支撐、全域延伸轉變,從空間布局上改變施秉旅游僅注重“漂流”一項的格局。也就是從原來的只注重自然到注重科學的、人文的方向轉變。如施秉云臺山講述五億年前地球故事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偏橋是“滇前楚尾”?云臺山宗教活動場所在繁盛時為什么達到二百五十多人?明代建的“渡云橋”能五百年聳立不倒?偏橋衛為什么是貴州最大的衛?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偏沅巡撫”為什么設在偏橋而不設其他地方?有中國文字和古代婚姻制度活化石之稱的“刻道”為什么會出現在施秉?獨木龍舟何以以施秉為中心?蔭沉木為什么只在施秉三河(杉木河、潕陽河和小河)峽谷出現?明奢香夫人為什么要以施秉為中心修筑古驛道?中國第一座立交橋為什么在施秉出現?以偏橋古驛道為什會出現北漢南苗的局面?怎么會有一萬多人的未識別民族?同一姓氏為什么會出現苗漢兩種民族……如此等等,這就要求我們認真思考,重構大旅游格局。做強做大做優施秉的旅游產業,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出臺新的全縣各旅游景區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修建性規劃,讓其規劃突顯大思路、大氣魄、大手筆,高起點、高檔次、超前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