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8月20日,施秉縣宣傳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在該縣文物局內拍攝到了一組古代編鐘的圖片。據悉,圖片中的編鐘,發現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為施秉縣一農戶在土中挖得,但關于這組編鐘的鑄造于何年代等信息,迄今是一個迷。

編鐘
施秉縣文物局局長吳光祥說,這組編鐘是1982年在縣城西北發現的,前不久,該縣在進行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文物在該局的庫房中找出了這些編鐘。這一消息傳出之后,立即引發了社會關注。
施秉縣文廣局副局長龍運奎稱,2000年前后,他曾在施秉縣文管所工作,此編鐘是當時文管所所長吳通光移交到他手中的,后龍運奎便封存于庫房中。“我和吳所長進行工作移交時,他告訴我,此編鐘是從當地一農戶家收集而得,當時該農戶稱,他是在修建住房挖掘地基時挖出這些編鐘的。”龍運奎說,遺憾的是,這位農戶家住何處,也無從知曉了,因為吳通光所長已在多年前去世,所以,編鐘出土情況,成了一個謎。

據了解,這組編鐘為兩枚,其中一枚較完整,另一枚相對破損。每枚重約一公斤,從破損的編鐘邊緣進行判斷,它們應為青銅鑄造。而這些編鐘為何會來到施秉,鑄造于何年代,是否具有文物考古價值呢?這也同樣是一個迷,有待專家考察鑒定。(奉力 攝影報道)
相關鏈接:
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西周時期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有 9 枚一組的和 13 枚 一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