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要發展先修路,我們的路頭頭尾尾都硬化了,就是中間沒有,我就希望把沒硬化的道路給硬化了,把彎路改成直路。還有就是希望你們領導多下村走走,多和村民溝通,舒絡舒絡感情。”2014年4月23日晚上,施秉縣城關鎮新橋村木老寨老村長吳乾兵正不徐不慢地給領導干部提意見。
自黨的群眾路線開展以來,施秉縣城關鎮領導干部結合自身實際,創新載體,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走組入戶廣泛開展“鄉村夜話”活動,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座談與對話,宣傳黨的政策,傾聽群眾呼聲,調解矛盾糾紛,共謀發展路子。
主動上門到戶,拉近黨群干群距離。城關鎮領導干部結合各村實際,充分利用晚上休息時間主動上門到戶,察民苦、體民情、釋民疑、排民憂,和群眾進行零距離、面對面、心貼心交流交談,掌握群眾的真實想法和思想動態,了解群眾生活上的實際困難,明白群眾想什么、群眾急什么、群眾盼什么,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做好談心談話記錄并對群眾提出的具體困難協調解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城關鎮黨委書記宋通敏在城關鎮新橋村木老寨組開啟了首場“鄉村夜話”。為打消群眾顧慮,宋通敏說:“我身為城關鎮的父母官,也就是木老寨的一員,今天來就是想和大家嘮嘮家常,聽取大家的建議及意見。大家隨便一點,有什么就說什么。”目前,全鎮13名領導及4個駐村工作組已開展“鄉村夜話”40余次,收集整理民意300余條,已解決人畜飲水、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等熱點問題50余件,贏得了廣泛贊譽。
宣講政策方針,為民解惑釋疑難。政策問題是農村工作的大政方針問題,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容易模糊、容易引發基層矛盾糾紛的問題。在“鄉村夜話”中,城關鎮結合群眾需求,按照“農民‘點菜’、干部‘下廚’”的形式,由鎮黨委、政府牽頭,會同鎮財政所、綜治辦、林業站、農業服務中心等股所站,詳細宣傳一系列惠農政策以及基本法律法規,用政策理順民意、消除民惑、化解矛盾,確保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宣傳到戶,提高惠民政策的知曉度和公信度。截止目前,城關鎮共發放各項惠農政策宣傳單8000多份,解答涉及糧種補貼、養老保險、計生、林業等法律法規、政策咨詢1.1萬余人次。
主動引資立項,喜搭群眾致富平臺。致富無門路、無技術是城關鎮各村(社區)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在“鄉村夜話”中,黨員、領導、干部圍繞增產增收,傳授實用科學技術,做到有問必答,有難必解,與群眾共謀發展致富路。城關鎮依托資源與區位優勢,先后引進精品水果、綠化樹(草)、中藥材等30余個項目,基地輻射帶動2500余人共同致富,讓群眾實地學技術、學到真技術。同時組織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技術員進村入組、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傳授種植技術。當得知群眾對精品水果種植感興趣后,先后邀請縣農業、科技等涉農部門農技人員深入村頭院壩、田間地頭、產業基地詳細講解水晶紫葡萄、獼猴桃、黃桃等種植相關種植知識5次,受益群眾達到3500余人次。
開展文體活動,廣聚民心提亮精神。為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城關鎮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把送文藝活動與“鄉村夜話”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展示群眾性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民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時,結合“崇德向善·明禮知恥”道德模范評選、村(社區)先進性教育以及熱點問題,通過寓教于樂,開展一系列“送溫暖”活動,使轄區文化活動融入到村(居)民的愛心行動中,促進文明時尚蔚然成風。今年以來,城關鎮上下一心,為“人口福利·生育關懷基金”捐贈9萬元,為馬號鄉“平扒村 4·3火災”捐贈6000多元,協調解決白塘村村“兩委”辦公電腦2臺、廣場舞部分音箱設備。(李芳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