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5月16日,榕江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辦公室里,校長吳定仙和吳德梅老師正忙著對照手機中的花盆圖片用手語指導一群學生制作絲網花,嘴里不停地說:“崽崽,這是什么花?需要什么材料?”、“崽崽真乖,這花做得真好!”
“崽崽”是榕江縣方言,是對子女的昵稱,吳定仙說:“除了在課堂上叫同學,平時我們都叫學生們‘崽崽’,在我們心里,他(她)們就像親生子女一樣,盡管他(她)們當中許多人聽不見,我們還是習慣這樣叫。”

榕江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拼好了花盆,開心地笑了
大約半個多小時,一朵朵逼真的玫瑰花、菊花、海堂花等在這群聾啞學生手中完成,不一會,一盆與手機圖片中一模一樣的花盆展現在筆者面前。 “制作絲網花是我們今年新開設的一門課外手工技能課,為的是孩子們出去后多有一技之長,能自食其力。”吳定仙自豪地告訴筆者,學生楊勝林從學校出去后,到鎮上開了一家理發店,還到周邊鄉場巡回趕場理發,現在起了一幢大房子。
榕江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于1996年,現有35名學生,其中弱智學生10名,聾啞學生25名。全校9名教師中有8名是女性,她們都是沖著這些在她們心中認為更需要關愛的特殊學生,或主動要求調進來,或是考進來的。她們,以甚至超過對親生子女的愛,用心呵護著這些在家庭和社會受到歧視的孩子們,教孩子們文化知識、勞動技能,還教孩子們學會相互關愛、學會感恩,懂得自強,演繹了一個個不是媽媽勝是媽媽的感人故事。

特殊教育學校老師們團結合睦
吳定仙是學校成立第二年主動要求從該縣寨蒿鎮小學調來,2002年任副校長主持工作,2013年任校長。過去學校經費困難,學生交來的生活費微乎其微,有的甚至一分錢沒交,就是那么幾斤米。學校食堂沒米下鍋了,她利用丈夫在縣民政局工作的“便利”,討來救濟糧。天冷了,家長沒送衣服來,她帶頭到親戚朋友家中討來,到民政局“拉關系”,討來救濟衣給學生穿。為此,老師們稱她為“乞丐頭”,而她丈夫卻被稱作“特殊學校的間諜”。2004年,她丈夫檢查出患尿毒癥,10年來,每月要上貴陽透析兩次,她基本上是利用周末帶丈夫去。因為每天中午所有老師都要在學校吃飯,以便照顧學生,她只好每天晚上做好丈夫及女兒第二天中午的菜。去年四月,丈夫病情惡化,而她正忙著學生參加全州殘疾人文藝匯演的節目排練等工作,不得已讓丈夫在縣醫院治療,沒想到第三天丈夫病情更加惡化,她才不得不請假帶丈夫到貴陽搶救。

老師在給學生上律動課
常進平、吳芳菲是學校第一批元老,從學校成立之初主動要求從普通學校調來一直堅持到現在。“沒有生源,我們走村串寨去動員,家長不支持,我們三番五次去作工作。”想起當初的艱難,常進平記憶猶新。她告訴筆者,學校開始招生時,招生簡章貼出去好大一陣子都沒有一個學生來報名,她們只好從各個渠道獲取生源信息,然后分頭走村串寨去動員。然而,家長一句 “這樣的孩子去讀書能學到什么?你們是騙子。”便把她們轟出門。她們沒有放棄,一次“請”不到,去第二次,還“請”不到,再去第三次。她清楚記得,定威鄉小定旦寨楊勝京家,她是去了第五趟才把家長說通,讓楊勝京到學校報名。她沒有忘記,大伙忙了一個多月,才招收到兩名學生。“學校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邊開學,邊招生,直到家長們看到學校里的孩子得到細心的照顧,還真學到了乖,才漸漸送孩子來。”常進平說,她從沒有后悔過選擇調來特校,每次在街上遇到學生家長,聽到家長說孩子學會講衛生了,會寫作文了,會計算了,性格開朗了,主動幫忙做家務了,她心里就感到特別的滿足。

一名教師在學生宿舍與學生交流
吳正好、周昌瑜和朱守瓊是2003年后先后考進榕江特校的,周昌瑜說:“我們都是學特殊教育專業的,在學校學習時就懂得了這些特殊孩子更需要社會的關愛,到這里實習后感受更深,畢業后得到這里招考教師的消息,就報考來了。”

一群學生開心地與老師玩游戲
“我永遠不會忘記十年前一位老人送孫子來報名的情景,特別觸動我要好好對待這些可憐的孩子。”吳正好告訴筆者,那是2004年9月的一天,一位褲腿滿是泥巴,手里拎著個舊編織袋的老奶奶帶著一個男孩來到吳正好辦公室,老人說,孫子楊安全和比他小兩歲的妹妹都是聾啞人,前些年,兒媳丟下這兩兄妹外出打工,杳無音信,兒子出門找媳婦也一去未歸。
“老師,求求你收下他吧!”老奶奶說著就要下跪。吳正好心里很不是滋味,幾乎哭出來:“老人家放心吧,我會好好照顧孩子的!”還塞給老奶奶100元錢作回家路費。
吳正好給楊安全買來新衣服、牙膏牙刷。穿上新衣,楊安全開心地笑了。從此,楊安全把吳正好當成媽媽一樣,吳正好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一名教師在照顧學生吃飯
一天晚上,在家休息的吳正好接到值班老師打來電話說,楊安全一直在哭,他們怎么都哄不好。她趕到學校,楊安全撲到她懷里傷心地抽泣,緊緊抓著她的衣服不放。夜深了,其他孩子都已入睡,楊安全仍然不肯入睡。吳正好意識到,這孩子離不開她,于是她干脆陪著他睡,真到他熟睡了才回家。她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星期,直到他習慣大家庭的生活。楊安全在學校七年,吳正好像親媽媽一樣照顧他七年。
“如今,楊安全學會了用電腦,能跟正常人寫字交流,會算賬,除了干自家農活,還到村子附近打工,把爺爺奶奶照顧得好好的。每逢節日,他還給我QQ留言,邀我到他家開田吃魚呢!”吳正好頗為欣慰地說。
吳正好用母愛傾注于對學生的愛,感動了學生,感動了家長,感動了社會。2012年,她被評為榕江縣“十佳師德標兵”,同年獲得貴州省“特殊教育園丁”獎。(楊成利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