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 當不少大學生選擇在家孵空調或吹風扇度過炎熱的暑假時,總有那么一群人忙碌穿梭于各行各業,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他們成為“打工族”“實習族”,利用暑假為提前進職場“練兵”,以增加今后的就業砝碼。
義務支教:累并快樂的難忘經歷
7月20日,由共青團貴州省委、中國青年報以及中國貴州高校傳媒聯盟聯合發起的“走進鄉村支教 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走進遵義習水,為那里的孩子帶去一個不一樣的暑期生活。
其中,支教的志愿者全部是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大學生,凱里學院大三學生徐成義也是其中的一員。
“這次支教的感受比較多,我和其他的10名大學生一起備課、授課、做飯甚至洗衣服,每天起早貪黑接送學生。半個月的時間里,從一開始不被家長接受,經一番解釋終于招收了63個在家無所事事的小朋友,再到最后學生和家長給我們送水果以及各種好吃的”,徐成義坦言,這次支教經歷很難得也很難忘。
徐成義還表示,此次經歷也讓他看到了貧困學生堅強不屈的生活。“支教的最后一天,我們十一個志愿者每人挑選了一個貧困學生帶著他們去縣城玩,他們基本上沒有進過縣城,有的爸爸媽媽都不在家,有的連爸爸媽媽都不在了!但是他們生活很樂觀,我問過一個小朋友想要什么?他說:我想要一本關于學習的書,因為奶奶不給買,而他爸爸媽媽都已去世了,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
在采訪結束時,他告訴記者,作為大學生其實更應該去社會實踐,它不僅可以了解社會發展狀況,也讓自己更加珍惜大學生所占據的國家資源,如果還有這樣支教的機會,自己肯定還會參加。
在路邊:幫父母賣西瓜 攢學費
7月下旬至8月上旬,黔東南州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火辣辣的太陽使得人們熱得“一塌糊涂”。
然而,來自丹寨縣興仁鎮就讀于貴州財院的大二學生蒙俊同學,在這個夏天從早上7點至下午7點,一直守在丹寨縣城至城江的公路邊,幫家里賣西瓜攢學費。
“賣得最好的時候一天有一千多元,一般的話每天平均能賣四五百元”,他說。據了解,城江西瓜因含硒糖量高,肉質沙甜,香脆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2013年,全村種植大棚西瓜890畝,僅大棚西瓜一項全村收入達800多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6000多元。
“我賣這一個暑假的西瓜就能攢夠自己的學費,雖然坐一天是挺無聊的,無聊的時候我就玩玩手機就好了”,他坦言,在家里自己最閑,父母還有其他農活要干,如果不摘西瓜來賣的話,西瓜就會在大棚里爛掉。
在結束完采訪后,記者開車經過丹寨縣城至興仁鎮時,發現路邊時不時有像蒙俊差不多年紀甚至看上去更小孩子也在烈日下守著西瓜攤,或許就像蒙俊一樣,他們守候的西瓜攤就是他們那一年的學費。
新聞專業實習生:記者不是那么好當
楊昌明,黔南師范學院大二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今年暑假,他選擇了實習,成為黔東南信息港的一名實習生。
“每個人參與社會實踐不一樣,收獲也就不同,關鍵是看自己能從中學到什么”,楊昌明表示,雖然實習還沒有結束,但就目前而言,已經超乎了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
他坦言,在實習期間參與了“黔東南生態文明論壇”、“凱里生態旅游文化節”以及“書博會黔東南分會場”等一系列活動的采訪報道后,才發現記者是一個外表光鮮卻很累人的職業。
“不為名利而奮斗,只為理念而堅持”,這是楊昌明的QQ簽名,或許就像他說的,記者不是那么好當,但為了理想愿意去堅持。
圖書館:暢游書海備戰考研
劉娟是大連民族學院一名大三學生。這個暑假,她沒有回三穗,而是選擇留校學習,備戰明年的研究生考試。
暑假的校園很安靜,圖書館和教師人少,是學習的好時光。另外,她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交流和討論考研思路。
在劉娟的理念里,留在學校并不是盲目埋頭苦學,而是提升自我的歷練。她目前已報了一個考研班,每天有專業老師講課,自我感覺進步很大,學習的效率也很高。
“我比較注重勞逸結合,學習之余還會參加一些娛樂活動,或去和朋友聊天看電影。”劉娟了解到,暑假留校學生大部分是為了考研,也有學習第二專業的,她們的主要生活還是學習。
大學生暑假該怎么過?如何過得更有意義?其實,并無一個標準,就像義務支教、在家幫忙、備戰考研等,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或許,就夠了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