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打開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貴州省黔東南有一座綿延的山脈——月亮山,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的特困山區,月亮山顯示出了這個美麗名字背后的“脆弱”。沒有廁所,沒有自來水,甚至沒有足夠的床位......這些然而,將成為月亮山區加車小學宿舍的“過去式”。
天上掉下個“餡餅”來
“我想出資資助你所支教的貴州山區”,2012年,從事湖北大學生赴貴州支教多年的馬曉岸收到了這樣一條來自陌生號碼的qq好友請求。正苦于山區支教資金匱乏的他毫不猶豫地點擊了“同意”,但欣喜之余,隨之而來的卻是一陣憂慮:這,是真的嗎?假如是詐騙手段,會不會對山區的孩子造成危害?
隨后的聊天中,對方自稱為劉女士,是在加拿大和中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的企業家。她說,自己一直都想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些貢獻,但不知道有什么直接有效的途徑。自從在網上看到馬曉岸支教的一系列感人故事之后,就通過中華支教網聯系到了他,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為貴州的支教做一些事情。
“看著你們這些學生千里迢迢,冒著風險到貧困地區支教,還堅持了這么多年確實很不容易。你們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今后有什么需要的盡管直接找我。”馬曉岸對著電腦出神了好久,疑慮仍未消散,但對方的這兩句話,的確說到了他內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雙邊打響“心理攻防戰”
在馬曉岸心有疑慮的同時,劉女士心里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底兒。“其實,剛開始我們雙方是處于一個互有擔憂的狀態的。”馬曉岸說。
“你給我三個貧困學生的名單,我給他們每人資助500元。”500元,足以滿足當地學生一學期日常生活需求,馬曉岸看著卡里到賬的資金,心頭的疑慮在慢慢消散。而劉女士實地考察的想法也在不久之后得到實現。
2013年國慶,馬曉岸和他的“曉岸”支教隊隊員,以及從江縣加榜鄉黨委歐書記,在貴陽等到了如約而至的劉女士一家。“給曉岸匯款后,我們擔心錢是否能用到實處,于是就想親自來貴州來考察一下小學的真實情況。后來,我們就約定好這個時間讓他們帶我們來看看”,在盤山公路上經過近十個小時顛簸,一行人來到了加榜鄉的加車小學。
剛進校園,劉女士看著傾斜15度搖搖欲墜的“危房”,倒吸了一口涼氣。在操場玩耍的孩子看到他們,來就好奇地圍上前來,有幾個大膽熱情的孩子還給了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表示歡迎。看著一行客人淺色衣服上一個個黑黢黢的手印,加車小學的老師有些不好意思,“學校宿舍條件差,沒有自來水,對于孩子們來說,能好好地洗一次澡其實也是一種‘奢望’。”
“我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些力量,建一所好的宿舍,讓這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比較好的生活。”劉女士做出了自己的承諾,對比著強烈的生活學習條件差距,她正在讀六年級的兒子看著這些同齡的朋友,也做出了自己的一個決定,“我要把我今年的壓歲錢捐獻給他們”。
“2013年暑假支教期間,在從江縣的剛邊壯族鄉、翠里瑤族壯族鄉以及加榜鄉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劉女士根據我們的調研結果,親自選擇了貧困程度較高、留守兒童較多的加車小學作為資助對象。”談起加車小學選址,馬曉岸對記者介紹道。
月亮山上點亮希望之光
“小馬,劉女士一家和商業圈里的朋友一共捐了63萬建學生宿舍樓,6月份已經開工,預計9月份就可完成。”2014年七月初,距考察快一年之時,馬曉岸怎么也沒料想到這么快就從歐書記那兒得知這個好消息,激動得他一晚沒睡著。
“之前我在加車小學工作了5年,一到下雨天,宿舍里都會下小雨,風一吹房子都會搖晃。”現在在加么小學工作的潘老師回憶道。據歐書記介紹,建成后的宿舍樓共兩層,12間宿舍,每間可住8到12名學生。一樓還有80到100平米的食堂,為平日里中午只能在操場或教室吃飯的學生,提供了吃午餐的場所,“原來這里宿舍都是在大書庫里幾個木板一架便成了床,兩個學生還得擠在一張床上,現在學生們終于有了自己的休息空間。”
新宿舍樓的建成指日可待,孩子們的飲食起居得到根本改善。據了解,“曉岸”支教隊已經連續四年扎根從江山區,為該縣貧困小學建立起愛心圖書室、心靈郵箱、小藥箱、特色文化墻等項目,支助貧困學生46名,捐資達20萬余元。(歐光亮 張小影 黃丹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