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 對話原生態民族文化,共享美麗的綠色夢想。7月12日中午,以“千年原生態,綠色黔東南”為主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原生態民族文化分論壇圓滿結束。
在論壇結束之際,州委副書記楊華昌接受了記者采訪。楊華昌說,此次論壇的嘉賓規模之大、層次之高歷來罕見,從與會嘉賓的反饋情況來看,此次論壇的質量很高,他們的演講對黔東南州在如何保護和開發利用好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楊華昌接受記者采訪
7月11日,在論壇拉開帷幕之際,參會的眾多嘉賓親身前往朗德苗寨體驗原生態民族文化,這是很多論壇無法實現的。
而對于安排這樣一次零距離體驗,楊華昌坦言,通過親身參與原生態民族文化體驗,讓來賓對我州濃厚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感受更加具體,印象更加深刻,以便與會嘉賓和媒體記者能夠更好地為我州今后發展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黔東南地處長江、珠江上游,是長江中下游水土保持的天然屏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源頭,有“天然空調”、“天然氧吧”之譽。黔東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52項68個保護點,為全國地州市之最。境內有橫跨凱里、施秉、黃平、臺江、劍河、雷山一市五縣的苗嶺國家地質公園,施秉縣云臺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對于這些獨特的生態文化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加劇的進程中,應該怎樣去保護和傳承呢?
楊華昌告訴記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黔東南各族人民世代積累了獨特的生態保護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精髓,是我州生態文明觀念源遠流長的根基所在,而我們也會一直秉承在保護與開發并進中推動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使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得到實惠,真正實現保護傳承與開發雙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