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為加強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黔東南州多措并舉強力推進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成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機構。2007年,黔東南州成立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州文化局直管的正科級事業單位,編制3人,由財政全額預算撥款,落實了具體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辦公經費;2012年,升格為副縣級事業單位,編制增加到5 人,負責指導全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期間,16個縣市也相繼成立了正科或副科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落實了事業人員編制和相應的工作經費,全力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近年來,多次組織開展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摸底普查和深度挖掘工作,走完了197個鄉鎮,2210個行政村;召開普查座談會322次,參與座談人員5340人;普查到項目線索10000余條;對7528個傳承人進行走訪調查;調查項目2082個;文字記錄703萬字,照片23818張,錄音記錄804個小時,攝像記錄500個小時;收集資料實物704件,進行登記的141 件;文字資料620冊,音像資料516盒,電子資料483.6G。普查內容涉及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等16大門類。
積極培養批民族文化傳承人。從2007年起,每年選拔100名民族民間優秀人才進入凱里學院深造,先后在項目所在縣市建立了95處民族文化傳承基地或傳習所,相繼在州、各縣市2339所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院)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工作,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傳承人。同時,黔東南州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高校達成了校地合作協議,聘請高校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特聘研究員,定期在黔東南舉行民族文化研討會,指導或者直接對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調研,將學術做強,進一步推進了黔東南非物質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承。
出版一批文化遺產叢書。組織州內外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間調查研究、搜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結集出版了《侗族大歌》系列、《苗族古歌》系列、《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系列等一批具有儲藏和傳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書籍。通過書籍本身具備的教育功能,有力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事業。
大力宣傳,形成保護合力。黔東南州采取發放宣傳資料,在州電視臺、黔東南日報等當地媒體開辟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專欄,組隊參加國內外文藝演出,參加高端文藝節目賽事等方式,積極宣傳我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進一步將我州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向世人推介,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同時也提高了我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州文化體育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