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今年以來,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緊緊圍繞“產業帶動、項目支撐、農民增收、社會事業”為抓手,進一步集中精力、整合社會力量、聚合扶貧資源,積極探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新思路,舉全鄉之力打響了“減貧摘帽”攻堅戰。
一是強化精準扶貧立卡建檔管理。根據《雷山縣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文件精神,實行包村領導干部入村組逐戶逐人深入調查扶貧戶情況,通過農戶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和逐級審核的方式,完善貧困人口臺賬。將人均收入達不到脫貧標準的農村人口作為扶貧對象,采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貧思路,實行扶貧項目覆蓋、部門幫扶、定點幫扶以及領導干部對口“一對一”幫扶等多種方式進行幫扶,承擔“減貧摘帽”幫扶任務。
二是強化構建優勢產業扶貧體系。以茶葉種植、黑毛豬養殖、林下養雞、養牛和芭蕉芋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實際,按照“以獎代補、滾動發展”的扶貧開發模式,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農戶增收計劃和支撐產業計劃,在信息技術及資金方面給予幫扶支持。同時,加大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農業,扶持貧困群眾,大力發展“短、平、快”產業項目脫貧致富,重點培育特色支柱產業提質增效,鼓勵村民個人或多戶聯合發展種養產業,走產業化扶貧道路。
三是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農村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農村“水、電、路、危房改造、電視電話、生態移民工程”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給予項目傾斜,著力改善貧困人口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在種植、養殖上加大技能培訓力度,重點打造生產、管理、加工、銷售等現代農業產業建設,以產業發展項目引領貧困戶走上持續增收、自我發展、自我脫貧的道路,以確保“減貧摘帽”目標的實現。
四是強化幫扶和銜接監測跟蹤。按照貧困識別標準,進行分類扶持,進一步加強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和農村低保救助制度“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將雙方臺賬銜接,將貧困戶、貧困人員全部納入社會扶貧救助范圍,通過扶貧開發政策和農村低保救助等政策扶持,確保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同時,加大監測力度,及時發現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的農戶進行調整,重新列入幫扶對象,建立健全“返貧列幫”的長效機制,確保廣大貧困戶穩步脫貧、持續發展。
據了解,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作為全省一類貧困鄉鎮,被列為2014年鼓勵“減貧摘帽”鄉鎮。今年以來,已完成貧困識別統計1010戶4000人;組織實用技術培訓10余期,培訓人數1100余人次,為精準扶貧奠定良好基礎。(潘承龍 趙仕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