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年來,雷山縣大力培養和發展一批農機專業合作社,努力使農機合作社與農業產業園“完美”結合,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園區健康發展,走出了一條適合山區特色的農機社會服務化、產業化、效益化新路子。
一是引導扶持,讓農機戶有好“身份”。針對農機隊伍數量不斷增加的狀況,該縣緊密結合區域、種類、作業實際需求,采取引導農民自行組建和政策扶持創建等措施,讓零星、分散農機戶走到一起,注冊合作社,抱團發展,轉變“單兵作戰”為“集團出兵”。目前,全縣組建了農機合作社5家,社員達124戶,擁有農機165臺,項目資金扶持40余萬元。
二是強化培訓,使農機手增強“本領”。該縣積極爭取多方培訓資源,通過“陽光工程”、產業項目培訓和農機骨干培訓等方式,拓寬培訓渠道,提高農民實用農機技術技能,使農民從“犁耙把式”向“農機把式”逐漸轉變。2013年共完成農機技術培訓25期,開展農機操作演練21期,參加培訓人數達3800余人。
三是機動作業,為產業發展擴大“業面”。立足以茶葉為主導的產業發展,分別在丹江、西江、望豐、大塘等鄉鎮茶葉產業園、農業產業園區,定點定期機動作業,適時擴大作業規模和服務領域,延長作業期,提高工作效益,使農機僅限于“春夏作業”增加到“四季開動”。2013年為茶葉產業園修剪面積5萬余畝,實現單位耕地面積擁有農業機械動力指數230%。
四是跟蹤服務,給產業發展提供“動力”。設立維修網點和組織技術骨干人員到園區、進村寨上門服務問診,及時排查農機故障,保證農機“生病”有點“看病”,“病”了有人及時準確“醫治”,現已實現了鄉鎮農機維修跟蹤服務全覆蓋。(梁定華 李則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