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生活常常因夢想而精彩。
說到夢想,腦海不由浮現贛縣攸鎮親歷的一幕。蒼茫的贛江之濱,一棟棟建設中的新房,成為搶眼的風景。江畔,停靠著一艘漁船。船上,女主人正淘米做飯。說到這些房子,她的眼神變得異常清亮。在這些房子中,有她家的一套。很快,家人就可以離水上岸,像大多數人一樣,過上正常的岸居生活了。
這位心中有夢的船家,代表著一個特殊群體。在崇義、上猶縣陡水湖庫區和贛縣萬安庫區,有許多這樣的漂泊人家。僅上猶縣水巖鄉,土坯房改造前,這樣的“水上漂”就還有98戶463人。沒有土地,于是置一葉扁舟,船上搭一座“水上棚屋”,從此常年漂泊江湖,以打魚為生,年復一年,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被外人稱為“水上漂”。“漂”在水上“討”生活,個中艱辛常人難以想象。“水上漂”這樣描述自己的境況:“夏天蚊蟲叮咬悶熱難耐,冬天四面透風寒冷刺骨,碰上汛期或者山洪,生命都會有危險。”家庭主婦或小孩在漁場的木棚上做家務,稍有不慎便可能落水身亡。
詩意的稱謂,并不能掩飾漂泊者的辛酸。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危舊土坯房改造工程的實施和推進,“水上漂”漸成歷史名詞。兩年來,“水上漂”們告別浩淼的江湖,陸續上岸,遷居到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安置小區。
在庫區,還有一個和“水上漂”差不多的群體,人們稱之為“雙渡”人家。顧名思義,就是住在孤島上、水庫邊,出行靠劃船擺渡來回的人家。“雙渡”農戶大多集中在崇義、上猶,一直是特殊困難群體。《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加大贛南蘇區危舊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同時妥善安置“雙渡”和“水上漂”村民。沐浴政策的東風,今天,“雙渡”人家也像“水上漂”一樣,行將退出贛南的詞典。“一條小船,漂泊在浩淼的湖面,每天在欸乃聲中,隱入云水深處……”這樣的畫面,如同這兩個名詞,一道隱入記憶深處。結束行無定處、居無定所的水上生活,上岸定居的人們高興地說,入住居民小區后,孩子上學近了,赴圩也近了。原先喝的是渾濁的湖水,現在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原先靠煤油燈照明,現在城里人有的電器一應俱全。這種日子,放在以前來說,還真沒想過。
這些樸實的話語令人感慨萬端。其實,夢想并不空泛,它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夢想也不遙遠,它就是我們的一日三餐!此前居無所安的老表,現在住進了寬敞亮堂的新房,出行、就醫、求學有保障,這就是他們心中的“中國夢”啊!我想,當嶄新生活開始的時候,過往的一切痛苦,定然也會從他們的記憶中漸漸淡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