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信念不改、忠心赤膽,這就是贛南人民!
今天,我們該以怎樣的作為,驅趕貧困、回饋斯民,繼續為這種可貴的精神品格培土筑基?對此,我深深感知到肩上的責任。
也許與自己的成長環境和經歷有關,我對貧窮有切膚之感,在感情上,與貧困群眾有一種本能的相通,每每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就會想到自己的過往。這種情感遷移,使我在調研時,面對老表的困窘,時時忍不住心酸落淚。我在心里默念,自己應該做點什么,也必須做點什么。只有這樣,才能無愧于組織、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崗位職責。
2010年11月19日,任職贛州不足一個月,在向省委的履職匯報中,我懇請啟動蘇區振興規劃。為了把情況摸得更精準,同時夯實群眾根基、重塑干部形象,這年12月,市委組織兩萬多名干部下基層,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三送干部”用靈活生動的方式,用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的語言,深入淺出宣傳政策,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了解現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從住房、飲水、就醫,到就學、低保、撫恤,就像當年蘇區干部一樣,“什么事情都想到了”。“三送”的直接成果是,黨群干群關系、干部形象迅速得到改善。老表們講,如今干部上門,不再是只知道說計劃生育、只知道追繳罰款。干部說,現在下基層,不用再擔心老表用“關門閉戶”、風言冷語迎接自己的到來。干群融洽,親情彌漫,成了這塊純樸土地的常景和表情。“三送”工作收獲的另一成果,是在廣泛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深化了對市情的認識,作出了“欠發達、后發展”的基本判斷。基于這種判斷,形成了《贛南蘇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查報告》,如實、詳盡向黨中央、國務院反映贛南的現實狀況,并期待國家層面的扶持。
或許,用今天的筆墨,來敘述當初爭取中央扶持政策出臺的艱辛,一筆就可以輕輕帶過。但是,事非經過不知難!贛南要爭取國家特殊扶持,必須扭轉或者說改變多年的“對外口徑”,承認與正視眼前的落后現實。盡管這種狀況,并非一天兩天形成,也不是具體哪個人的責任,然而,一旦真實呈現,無疑成了講問題、揭蓋子,事情將變得異常敏感。有人擔心,把問題與矛盾如實反映上去,合適嗎?有人質疑,新中國成立都60多年了、改革開放也30余年,贛南還是這個樣子,不是打自己的臉,同時也否定了歷史、否定了前人嗎?個別媒體推波助瀾,不負責任地解讀贛南振興規劃,說“江西將上報中央蘇區振興規劃,核心內容是要錢要政策”,說“曾經在革命戰爭年代做出突出貢獻和付出沉重代價的革命老區,似乎總免不了要算一算跟歷史有關的賬”。就連深入贛南采訪的某權威媒體的記者,在親眼目睹鄉村學校孩子們吃冷飯、睡地鋪,教室桌椅破爛殘缺、墻上窗戶穿風透雨的場景之后,盡管心里充滿同情,但對于是否進行報道,起初同樣心懷忐忑。對此,我能理解,也有心理準備。就是自己,要說沒有一點壓力和擔心,也是假的。我有過矛盾,有過躊躇,并且在心里暗自思忖過。熟視無睹、保持沉默或許是一種選擇,這樣既輕松自在,又能規避風險,安安穩穩當“太平官”。然而,想到近十萬烈士遺孀、后代,他們不僅沒有解決溫飽,連撫恤金都領不足、領不到,心里就覺得特別難受。我想,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都是最應該得到幫扶的群體,連他們都得不到應有的關心、關愛、關照,九泉之下的英烈何以瞑目?為政一方,又怎么談得上為更多群眾謀福祉?至于這后面的隱意,就更不用說了。思前慮后,實在無法說服自己。無視事實、于心不忍,掩蓋矛盾、有悖責任,為了這塊有過無數榮光、又經歷太多苦難的土地,個人得失,何其微不足道!為此,即使冒風險,也要說真話。我心里清楚,這份底氣和勇氣,源于黨和組織多年的培養教育,源于實事求是是一名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源于相信這是一件能夠真正為老百姓帶來實惠的大好事,源于始終堅信我們黨是一個敢于負責任的政黨。
責任源于信念,信念催生責任。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市委組織新一屆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專程赴井岡山、瑞金、興國等地,開展“弘揚革命傳統,再創一等工作”教育實踐活動,強化宗旨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謀劃贛南老區發展的責任擔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