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趙克志輕車簡從深入榕江縣調研強調
激發形成加快黔東南州發展的正能量
不提前打招呼 不事先作安排 暗訪察實情體民情
10月31日,省委書記趙克志冒雨深入黔東南自治州榕江縣調研。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進一步把心思和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激發形成加快黔東南州發展的正能量,引導廣大干部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多辦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事,團結帶領各族群眾為少數民族地區同步小康努力奮斗。
此次調研一切從簡,沒有提前打招呼,沒有事先作安排,只有幾名工作人員隨同前往。31日清晨,趙克志在貴新高速公路入口處向大家告知了調研目的地,要求隨機找個學校看看,到村里和老百姓聊一聊,看完幾個點后再通知州、縣負責同志簡單座談交流一下情況。
深秋的貴州,寒意已濃。一路細雨蒙蒙,不時大霧彌漫。經過近3個小時行進抵達榕江縣城,沒有停留,問清楚道路,直接前往榕江縣中等職業學校。
趙克志踩著泥濘,走進學校了解有關情況。匆匆趕來的學校負責人見到省委書記,感到非常驚喜。他介紹說,學校創建于1984年,1991年曾被評為全省第一批重點職業學校,目前有學生1722人,學校正在按照4000人的規模加快各項建設。趙克志一邊聽介紹一邊參觀,看到學校環境一般,不少實訓室教室門緊閉,透過窗戶查看,里面的教學設備十分陳舊。在電子電器班,16歲的潘昌文正在學習電路焊接技術,用的材料是廢棄的硬紙板,課桌上擺的是“中小學生安全教育讀本”和英語兩本教材,本來40多人的班級,只有十幾個人在上課,其他人都去“實習”了。經過進一步詢問,趙克志還了解到了不少真實的情況:學校實際在校學生只有1000人左右,另外700人基本上不到學校上課,據稱是“彈性學制”;小學輟學率和初中輟學率雖然穩步下降,但輟學的問題還是不同程度存在。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趙克志語重心長地說,貴州的教育基礎實在是太薄弱了,抓好教育始終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雖然這些年來我省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看到窮省辦好大教育的艱巨性,進一步強化各級領導干部尊師重教的意識,加大投入,建設好教學樓、食堂、實訓室等教學設施,千方百計打造一支素質較高、能夠適應現代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農村教師隊伍,讓教育事業的“硬件”、“軟件”都逐步得到加強,鍥而不舍把這件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做好。要統籌用好各類資源,集中力量辦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學校,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們真正掌握文化知識和現代技術,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隨后,趙克志來到古州鎮寨頭村,走街串巷、與群眾交談,看看大家住得怎么樣,生活得如何。寨頭村的衛生室正在重建。衛校畢業、23歲的吳開強自己開了一家衛生診所。趙克志看到診所雖然方便了群眾,但條件還是十分簡陋,沒有病床,群眾都坐著輸液。正在治療的77歲的六佰塘村退休老支書周世文認出了趙書記,他激動地說自己當了17年生產隊長,9年村主任,12年村支書,現在退休了,雖然有每年2400元的村支書退休補貼和每個季度400元的低保,但生活還是十分困難。他到有關部門跑了多次,養老金沒有辦下來,自己有民政部門的救助證,也沒有領到救助金。趙克志向老支書表示敬意和歉意,他說,你反映的問題,我一定幫你落實,黨和政府一定會照顧好你們的生活。
趙克志還專程看望了村里的兩名駐村干部楊文美、羅輝坤,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從安順學院畢業的知識青年羅輝坤是黨建扶貧隊的隊員,他和其他駐村干部一樣,常年住在村里,為寨頭村的發展盡心盡力。趙克志向駐村干部表示慰問,他語重心長地說,我也當過3年的駐村干部,非常理解大家。在村里工作,要珍惜為老百姓服務的機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些、工作更刻苦一些,向農民和工人學習,團結帶領大家共同把農村建設好。趙克志在考察中指出,溫室養出來的花經不起風吹浪打,我們要把年輕干部送到一線去鍛煉,到基層去摸爬滾打,引導他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實干在基層、創業在基層、成長在基層。同時,要特別注意從駐村干部當中選拔任用優秀的有培養潛力的年輕干部,為駐村干部打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讓心懷群眾疾苦、腳踏實地做事的人脫穎而出。
當天下午,趙克志召集黔東南州、榕江縣黨政負責同志召開座談會,就調研情況與大家交流。他指出,我在調研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大家也不要有什么顧慮,發展中遇到問題不可怕,不發展才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只有不回避、不掩飾,真實了解情況、真實傾聽民意,才能讓各項決策更符合實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細、把問題解決得更好。黔東南州這些年的發展態勢不錯,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加快改善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完全有條件發展得更好更快。全州上下一定要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和省委決策部署,進一步凝心聚力抓發展,著力突破基礎設施瓶頸,狠抓產業培育、市場體制機制完善和對外開放,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多辦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事,讓這方水土上的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