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美了鄉村 富了鄉親
——貴陽市烏當區偏坡布依族鄉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觀察
10月27日,貴陽市30公里外的烏當區偏坡布依族鄉下院村。陳金其正在他的“原漿坊”里張羅布依族米酒。偏坡鄉村生態旅游興起后,陳金其專門做布依族米酒出售,已經有幾個年頭。
“我們這個酒每公斤能賣16-24元,兩公斤大米能做出1.5公斤左右的酒。”陳金其說。“上月我剛進了1000公斤大米,已經用得差不多了。”
在賣酒的同時,陳金其一家還經營農家樂。臨街一前一后的兩棟房屋,庭院干凈整潔,極具布依民居特色。讓從城里來的游客們羨慕不已。
陳金其家門前的青石板街上,來來往往的游客中,一對情侶王光榮、石文藝正忙著拍婚紗照。他們是專程從城里趕到這里來拍婚紗的。“這里很有民族特色,大景小景都好,已經成了我們的婚紗攝影基地之一。”攝影師說。
生態變美,百姓變富。過去曾經被列為貴陽市最貧困的三個鄉鎮之一的偏坡,通過搶抓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機遇,充分發揮生態、民俗優勢,大力發展民族生態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走出了一條利用生態發展地方經濟、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搶抓機遇 生態立鄉
“偏坡地處貴陽市北面,與黔南州龍里縣的谷龍鄉和醒獅鎮接壤。”偏坡鄉黨委書記劉楊說,因為地處邊緣,加上是少數民族地區,偏坡曾經很貧困,一度成為烏當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困則思變。無筋棒豆種植熱過后,偏坡該怎么發展?偏坡鄉黨委政府在不斷探索。2000年以后,偏坡開始試探發展鄉村旅游。
“偏坡鄉21.93平方公里,當時的森林覆蓋率接近60%。”鄉人大主席彭時全說,鄉黨委政府開始著手在生態優勢上做文章。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偏坡鄉黨委政府看到這是推進鄉村旅游的難得機遇。而怎樣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旅游很好結合起來?偏坡鄉黨委政府班子認為,首先要做好規劃。
“我們帶著這個想法找到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時,專家們感到很驚訝,說他們還沒做過鄉一級的規劃。”彭時全說。“但他們對我們的想法也很感興趣,答應幫我們做。”
就這樣,偏坡鄉自籌資金30萬元,結合貴陽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要求,先后完成了《偏坡鄉上下街村莊整治規劃》、《偏坡鄉村落建筑保護導則》及布依族花歌場、民族學校等項目的規劃設計,為指導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30萬元的規劃,讓偏坡鄉挖到的“第一桶金”就是300萬元。
“貴陽市委作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后,對規劃高度重視,偏坡按照規劃上報的項目,第一次就得到了300萬元的村莊整治項目經費。”劉楊說,300萬元在一個鄉里可不是小項目,這更堅定了偏坡鄉的信心。
“道路硬化、環境綠化、庭院美化、路燈亮化、衛生凈化、民居民族化、風景田園化”,按照生態立鄉的理念,偏坡鄉一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一面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七化”成為推進措施。
近幾年,偏坡鄉把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先后整合上級資金1800余萬元。2011年以來,偏坡鄉共恢復植被面積1330余畝,在各自然村寨實施了大環境綜合治理。到今年森林覆蓋率超過了64%。
“現在的偏坡,電網實現了升級改造,進寨路、串戶路已全部按民族風格升級改造;電視、電話、網絡全部安裝到自然村寨,水、電安裝到戶率100%。完成了民族花歌場、生態健身場、生態旅游樂園、青石板路等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礎設施建設。65%的村寨鋪設了雨污分流官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力爭在明年達到100%。”劉楊說。
發揮優勢 旅游興鄉
毛應乾2004年結婚時,已經在貴陽各大酒店當廚了多年。
這一年,他的工資漲到了3200元。也在這一年,偏坡鄉的干部們發動有廚藝的他回偏坡老家辦農家樂。
這一回來,毛應乾再也沒有出去過:“我回來時,村里沒有一個年輕人,現在80%的都回來了。”
10月27日,記者來到他辦的“龍鳳園”鄉村旅舍,三層的樓房,23個房間。“旅游旺季時還不夠住。”毛應乾說,城里的游客,大都周五過來,上山采摘野菜,回來自己做飯,體驗鄉村生活,周日再回去。而重慶等地的避暑客,一來就住一到兩個月。
毛應乾這棟房子修建于2009年。“花了40多萬,有10多萬是養豬賺的,其余都是農家樂的收入。”毛應乾說,2008年豬肉上漲時他家養的豬賺了一筆。
“我這房子一建好,貴陽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就在烏當召開。烏當區重點打造‘泉城五韻’鄉村旅游品牌,偏坡就是其中一韻‘醉美偏坡’,客人來得一年比一年多。”毛應乾說,去年他家殺了4頭豬做臘肉,又花了4萬多元買了100多個豬腿和300多斤豬肉做臘肉,到現在全部用光了。
圍繞“醉美偏坡”這一鄉村生態旅游品牌,在上級的支持下,偏坡鄉努力打造“4A”級旅游景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扶持農戶發展農家樂30余家,每天能同時接待3000人。
統計顯示,自2010年以來,全鄉共接待游客近70萬人次,以生態鄉村觀光為主的鄉村生態旅游成為推動偏坡群眾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產業。
鄉村旅游帶來的還不只是讓農家樂掙錢。鄉村旅游發展起來后,偏坡的百姓們發現,他們的農產品好賣了。
陳玉雄結合生態修復,在承包的荒坡地上種植了30畝獼猴桃。去年第一年掛果,國慶節期間正是成熟的時候。游客紛涌而來,國慶節還沒過完,果園已被游客采購一空,賣了30元一公斤。
記者在偏坡鄉的市場上看到,村民們拿來的土雞蛋,賣到1.5元一個,游客們照樣搶著買。而在城里賣得較貴的蔬菜類,在這里不但新鮮卻還相當便宜,對游客吸引力照樣不小。
統計顯示,在偏坡全鄉人均純收入中,有25%的來源于“醉美偏坡”生態鄉村觀光旅游直接收入或相關附帶產業收入。去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大關。
外面的人到偏坡來玩,有了錢的偏坡人到外面去玩。偏坡村今年77歲的羅忠富說,村里成立了老年協會,村里老人們先后到過香港、臺灣、青島、西安等地。“明年我們打算要出國去旅游呢!”
打造特色 文化活鄉
走進偏坡村的“濮越古居”書屋,古色古香。
今年76歲的屋主陳廷超從里屋迎了出來:“‘濮越古居’并非書屋別墅,真正意義上說,是一戶鄉村旅游的農家樂,但正因這些文化韻味,成了‘濮越古居’招徠游客的最好招牌。”
“幾年前,鄉里要在農戶家里建農家書屋,大家都不愿意建,因為這不但要占一定的空間,還得要有時間來整理書籍。”最后,作為退休鄉村教師的他,責無旁貸地接下了這份活兒。
這一無心插柳之舉,不想竟成了他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書屋的對面,還有一棟保護完整的300多年的布依特色古居。墻上還掛著多位各級領導到古居的照片。如今,農家書屋和布依古居,構成了“濮越古居”獨具特色的“文化雙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駐足。幾年間,陳廷超一家就賺錢易地另建了一棟更大房屋來辦農家樂。
“看到自家的民族文化能吸引游客,村里的農家樂都主動往文化方面靠,盡量做得有文化味道,有文化特色。”周曉榮說。
“房邊布依歌聲潤南北,樓前步行街道貫東西。”走在偏坡古色古香的鄉村小巷,各家各戶都掛著雕牌對聯,極具文化特色。
走進“醉飲人家”,又是另一種風味。為了吸引游客,這戶農家樂搞起了布依族釀酒和紡織工藝展示。在“民樂作坊”,卻又看到另外一種模式,專事布依族民族樂器制作的“坊主”在接攬定制民族樂器的同時,做起了民間文藝表演的經紀人。有需要看布依族民族文化表演的游客,一個電話打過去,他很快就能拉來一支表演團隊。
“布依山歌不僅能娛人,布依山歌還能生錢。多年的努力,偏坡布依山歌終于變成錢了!”陳廷超感慨道。“以前鄉干部們與大家談用布依族山歌賺錢,村民們還不大相信。”
“以前是政府千方百計保護民族文化,進行文化建設,現在是群眾自發保護文化、開發文化。”劉楊介紹,目前,全鄉有舞蹈、民間工藝等4個協會8支隊伍,參加人數達400余人。鄉里的學校,課間操一半時間做廣播體操,一半時間跳板凳舞。鄉里專門請了布依族民間藝人研制了一套跳板凳舞的樂曲,學生們跳板凳舞的熱情高漲。
……
堅持走科學發展路,加快建生態文明鄉。如今的偏坡,青山滿眼綠,家園日日新。(王太師)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