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核心提示
自2008年的凝凍災害以來,關于貴州是否進行集中供暖成為熱議話題,部分市民呼吁集中供暖,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議盡快啟動城市集中供暖。
省氣候中心專家組就城市集中供暖進行了可行性論證,經過一年的計算分析,出臺《貴陽市集中供暖的氣候論證》報告。根據該論證,我省9個主要城市中,只有畢節、水城達到城市集中供暖標準,貴陽、遵義、安順、凱里4個市適宜小區供暖,而興義、都勻、銅仁連小區供暖標準都達不到。該報告更多從氣象角度進行論證,并不是對集中供暖這一課題的全面調研,但可以給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1 集中供暖國標 全省均達不到
貴陽又到一年秋雨綿綿的季節,每到這個時期,市民周女士就開始懷念在北京女兒家里有暖氣的日子。周女士說,電暖爐烤臉背冷,烤背臉涼,用空調電費又太高,用不起,要是貴陽也能集中供暖就好了。
據貴州省氣候中心主任吳戰平介紹,看一個城市是否適合集中供暖,其標準是根據寒冷程度和達標天數來劃定的。按照規定,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區,才適宜城市集中供暖。按此標準,在貴州,即使是最冷的西北部和東部邊緣局部地區,一年平均溫度小于或等于5℃的天數多在60—80天,其中威寧縣最長,達到83天;其余地區均不超過60天,而貴陽僅有10天。
“如果根據國標,從城市集中供暖的氣候條件來看,全省均達不到城市集中供暖要求。”吳戰平說。
2 濕冷的貴州 需要新標準
俗話說,“干冷不算冷,濕冷冷透髓”。貴州省氣候中心高級總工程師于俊偉說,在冬季,隨著濕度的增加,人的確會感覺更冷一些。貴州的冬季陰雨天多,日照少,即使氣溫未達到5℃以下,人體也感覺十分寒冷,需要將相對濕度納入計算。
什么標準適合貴州?綜合空氣濕度和溫度,貴州省氣候中心提出了“適合貴陽集中采暖的舒適度指數(以下簡稱貴陽指數)”。
吳戰平表示,這就像國標中氣溫低于5℃的天數超過90天時,必須要采暖一樣。在貴州,當人體舒適度持續穩定低于45的天數大于或等于90天時,則該區域適合城市集中供暖。這種綜合了濕度和溫度來劃定的舒適度來作為標準更適合貴州。
3 冬季溫差大 持續冷天少
即使是根據“貴陽指數”,也不是貴州所有的城市都適合集中供暖。記者從專家組的報告中看到,在貴陽,人體舒適度穩定低于或等于45的最長持續時間段為1月1日至2月7日,這說明貴陽市冬季最冷時段僅有38天,并不符合貴陽指數中所劃定的城市集中供暖標準。
有市民說,像2008年的凝凍天氣,貴陽的最低氣溫曾跌至-6℃,這種情況是否也應該考慮?
氣象專家告訴記者,相較北方冬季的持續性寒冷,貴州冬季一個明顯特點便是低溫時段不連續,間斷性明顯。在貴州,寒冷天氣由強弱程度不一的冷空氣南下影響導致,冬季一年僅有4.8次低溫過程。夠不上集中供暖,理由不光是“不夠冷”,主要是在于“冷得不夠穩定”。
數據表明,即使是在貴州最寒冷、凝凍災害最嚴重的2007年至2008年冬季,貴陽市最長的低溫過程也只持續了34天。這說明即使是較為寒冷的年份,貴陽冬天體感舒適度的波動也很大。而在較為溫暖的2012年至2013年冬季,晴好天氣甚至曾在2月5日給貴陽帶來了24.2℃的最高氣溫。
氣象專家分析,基于這種低溫時段間歇大的特點,若開展集中供暖恐導致能源浪費,并且給居民帶來經濟上的負擔。
4 小區集中供暖 更加適合貴陽
吳戰平說,他也居住在貴州,也希望冬天室內能夠溫暖舒適。但實行城市集中供暖勢必會對環境、能源等方面帶來壓力,鑒于貴州較為短暫的供暖期,應該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根據調查分析,按照貴陽指數,只有畢節市城區和水城冬季供暖期達到95天,適合城市集中供暖條件,而其余城市冬季最冷時段未超過60天,均不適合開展城市集中供暖。
吳戰平表示,貴陽市一年日均溫度穩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數達到79天,符合國標中設置小區供暖指標。在省內9個主要城市中,除了興義、銅仁、都勻外,水城、畢節、遵義、安順、凱里等市城區以及全省61個縣(市、區)均符合小區供暖設置指標。專家建議,貴州雖不適宜推行全省范圍的集中供暖,但在幼兒園、養老院、中小學校、醫療機構這類體弱人群常住的區域,或可嘗試推行區域內的小區供暖方式,緩解這部分人群在冬季的取暖需求。(作者:龐博 肖達鈺莎)
相關閱讀
從污染、經濟、建筑結構等各方面考量:
實行集中供暖 付出的代價高
貴州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濤分析,我省大部分為山區,地形條件較為封閉,而風速小、降水少的特點也不利于集中供暖所排放污染物的擴散,實施集中供暖后,熱源站離城市核心區較近,周邊排污量必然大幅增加。
此外,貴州建筑結構與北方防寒設計的建筑有一定差距,為適應潮濕的氣候,貴州建筑更注重通風設計。推行集中供暖,原有房屋保暖性不夠。
最后,貴州進行集中供暖的經濟可行性較差。吳戰平說,集中供暖一次性投資大,貴州為山區省份,工程造價遠高于平原省份,大規模集中供暖的熱源站選址,暖網鋪設極為困難。此外,一旦集中供暖,采暖期持續供熱,如果遇到天熱升溫,居民只有開窗降溫,造成能源浪費,加之供暖期短暫,運行成本高,集中供暖性價比差。
◎相關鏈接
全球變暖 緣何感覺貴陽冬天越來越冷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么感覺這幾年貴陽越來越冷?冬天一到,不少市民就如此感慨。
對此氣象專家分析,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貴州冬季氣候的確呈現變暖趨勢,但極端氣候事件也在趨多、趨強。這是因為全球變暖并不代表“全球一起同熱”。研究表明,當大氣中氣溫上升,改變的是其中的水汽含量,其結果便是大氣環流異常,從而引發極端氣候事件增多,由此導致貴州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的增加。
另一個原因是,1985年至2000年,我省處于暖冬期,因此2000年以后的冷冬加上極端天氣的增多,讓大家印象深刻,從而覺得貴陽的冬天越來越冷了。
◎相關鏈接
城市集中供暖 六盤水已嘗鮮
作為長江以南14個省(市、區)中最大的煤炭資源基地,六盤水是我省首個試點集中供暖的城市。
2012年10月,六盤水市啟動建設中心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利用發電廠的余熱改造成熱源,實現城市集中水暖供熱,既節約分散采暖的能源消耗,又能減少發電廠的污染物排放。
據了解,2013年六盤水市計劃市中心集中供暖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供暖后,最低室溫將不低于16℃。其中,住宅部分主要為新建小區,另包括一部分原有的辦公樓,此前建設的住宅樓因改造難度較大,暫不在改造計劃之中。
◎追蹤報道
中緬天然氣管道建成:
用緬甸天然氣
得耐心等幾天
中緬天然氣管道干線10月20日全線建成投產,管道天然氣將于11月入黔,貴陽、遵義、安順和都勻四城市將率先使用(本報昨日報道)。昨日,不少讀者來電反映,為何貴陽還不能立馬用上管道天然氣?記者就此走訪了貴州燃氣集團公司。
“雖然中緬線已貫通,但貴陽市民用天然氣煮飯還得等等,因為其中還有一個管網輸配的技術處理問題。”該公司副總經理王翰宇介紹,中緬天然氣管道是新建的,通氣前要向管道內注入氮氣,將空氣趕走,防止空氣與天然氣混合而發生爆炸。之后,要對管道進行先后5次升壓,每次升壓至少需要一天時間。若一切順利,注氮和升壓一般需要七、八天左右。
王翰宇說,管道天然氣入黔后,將從根本上解決貴陽冬季供氣緊張的問題,同時優化貴州能源結構,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現節能減排,提高居民百姓生活水平。 (曾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