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核心提示
銅仁,距離陜西千里的西南山城。沒有關聯的兩者,卻因為一個文化夢,被人為地放在一起。銅仁賈平凹文學館從規劃到開館,一直都在風口浪尖上,一些人認為此舉“傷財”,沒有意義;而銅仁市政府請來賈平凹當“外援”,希望站到名人的肩膀上。
其實,銅仁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個賈平凹。當地打出的文化牌,還包括建主題公園、“復古”城區主干道、還原600年前的銅仁……
銅仁建“賈館”引熱議
9月21日,賈平凹文學館在銅仁市中南門古城正式開館,這是賈平凹老家陜西省之外唯一的“賈館”。文學館耗資一千萬元,占地面積540平方米,陳列了賈平凹的手稿、著作、鋼筆畫、照片等各類物件。
當地建館一事在網上引發熱議,有些人叫好,有些人則提出質疑。
在銅仁網絡論壇“同仁社區”里,名叫“文峰俠隱”的網友發起《銅仁該不該建賈平凹紀念館》的討論帖。帖子描述,賈平凹是陜西籍作家,跟銅仁扯不上一點關系,給他建立紀念館沒有根據。
有人還認為,賈平凹是秦文化的代表,與銅仁文化并無交集。在銅仁為他設立文化館并不妥當,甚至有意見認為,此舉頗有諂媚之嫌。
50余篇跟帖中,近九成網友持反對意見,理由也多集中在“賈平凹非銅仁人”、“對銅仁發展沒有特別貢獻”上。
不過,作為賈平凹的資深“粉絲”則認為,有了賈平凹文學館,市民能更方便地汲取他的“秦腔”文化精神,同時還能給城市增添書香氣息。
賈平凹與銅仁的“姻緣”
“賈平凹和銅仁不能說是沒有關系。”銅仁市碧江區統戰部部長宋喜成,是為銅仁和賈平凹牽線的“紅娘”之一,他說,“賈平凹先生是銅仁市榮譽市民,兩者結緣是在2010年。”
2010年,三江公園落成。這個坐擁銅仁市大江、小江、錦江三水的公園,被認為是銅仁的城市客廳。開園在即,它需要一個完美亮相。
邀請文化名人撰文被認為是一條捷徑。時任銅仁市(此時為縣級銅仁市,2011年銅仁地區被撤銷設立地級銅仁市,原縣級銅仁市更名為碧江區,是地級銅仁市的主城區)宣傳部部長的宋喜成回憶,“雖然銅仁也有很多本土作家,但需要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關于為何是賈平凹,他解釋,銅仁地處西南,賈平凹是西北人,“都在中國的西部”。
同年,宋喜成等一行人抵達陜西,拜訪賈平凹,送上關于銅仁的資料。幾次推脫后,賈平凹最終接受邀請,創作《說銅仁》一文。幾個月后,這篇500多字的短文被刻在了三江公園的文化墻上。
《說銅仁》一文的完成,也是銅仁和賈平凹交好的起點。2011年5月,賈平凹接受銅仁市邀請,觀看該市舉行的中華龍舟賽,接過了銅仁市市長親授的“榮譽市民”證書。2012年,銅仁市賈平凹文學館的開建,進一步把賈平凹“留在”了銅仁。
文化外援 會水土不服么
銅仁“留住”賈平凹,引發了一場熱議。貴州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自己也是銅仁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這輪討論中。
歐陽黔森說,“銅仁本來就落后,越落后就越應該開明和包容,文學館的建立會帶來發展。”
他說,在現代社會,不應該抱著固有的思想,而應該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態度,用別人好的東西來發展自己。
對于銅仁引入“文化外援”來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做法,歐陽黔森認為這并無不妥,更多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發生碰撞,才會有新的東西產生。“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后銅仁要建莫言、王蒙、陳忠實的文學館,我都贊成。”歐陽黔森說。
打文化牌 還需內外兼修
“銅仁要打文化牌,光是賈平凹不夠,還需要內外兼修……”從事過多年銅仁本土儺文化搜集的段堂余認為,銅仁地處湘黔渝三地交界處,自古受到多元文化融合的影響。明清時期,銅仁匯聚徽、浙、滇等八大商會,商旅冠蓋云集。“錦江兩岸原來分布著大量的古建筑,在幾十年前的城市改造中基本都拆了”,段堂余遺憾地說,請來“文化外援”賈平凹,也是一種“彌補”。
據了解,東太大道是銅仁市區的主干道之一,道路兩邊一百余棟臨街店鋪都被改造,即以徽派、苗族、侗族古建筑風格為藍本進行仿古改造。經過半年的亮化,沿線房屋的檐角、窗戶、牌匾,清一色“穿越”到了古代。
東太大道只是“整容”,大明邊城則是“重生”。從三江公園出發,沿銅仁的母親河錦江順流而下就到了“大明邊城”。這片占地3000畝的仿明朝古城市群落,在2010年拔地而起。景區被定位為歷史文化旅游度假區,旨在還原600多年前明朝時期的銅仁風貌文化旅游景區,總投資達11.9億元。
建主題公園、“復古”城區主干道、還原600年前的銅仁、開辦賈平凹文學館……相關人士表示,銅仁要打好文化牌,還需要內外兼修,建賈平凹文學館只是個開始,借力文化外援,能否提升城市形象還有待檢驗。
●賈平凹簡介
賈平凹,陜西丹鳳人。1952年出生。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現為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美文》雜志主編。
從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達300余種。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2008年,憑借長篇小說《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簡介資料來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首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