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管紅嬌和李偉才撐船出村
核心提示
10年前,在貴大讀大二的劉錦鴻和三位同學,赴威寧陽觀山小學支教。離開時,他向孩子們承諾,若班上有人考上大學,他和志愿者們必親自接他們?nèi)ゴ髮W。如今,當初支教的孩子中,管紅嬌和李偉才如約考上貴州大學。劉錦鴻和志愿者們驅車前往陽關山,踐十年之約。
“考上大學,我們來接你”
9月1日14:00,貴州大學“銀鴿”和“心火燎海”志愿者服務團隊的志愿者們早早地來到貴州大學門口,拉出一條橫幅,橫幅上書“熱烈歡迎2005年支教學生管紅嬌、李偉才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貴州大學”一行字。
烈日正濃,志愿者們汗流浹背,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今天的主人公——管紅嬌、李偉才,兩位今年走出山區(qū),考入貴大的新生。
15時,前去威寧縣草海陽關山接兩名新生的志愿者汽車到達貴大校門口,兩個羞澀的男生在7位志愿者的簇擁下走進校門。他們一位叫管紅嬌,以理科477分的成績考入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另一位叫李偉才,以文科525分的成績考入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
“這里是圖書館,藏書很多,平時可以多去里面閱覽一下。”管紅嬌和李偉才有些內(nèi)斂而又興奮地望著這所陌生的學校,聽著學長給他們介紹學校環(huán)境。“那么大的橫幅,那么多熱心的哥哥姐姐,劉錦鴻師兄還親自去接我們,我不知道該怎么表達心中的感動了。”管紅嬌雙目泛紅。
草海支教,相約大學
“我答應他們,等他們考上大學,一定去接他們。”2005年,當時劉錦鴻還是貴州大學一名大二的學生,聽聞了威寧草海的美麗與貧窮后,決定自發(fā)組織去支教。
當時的草海陽關山,只有一所破舊的小學,孩子都在那讀書,而學校里,只有兩名教師。從家里去學校讀書,同學們還要乘小舟,走山路,大概要花一個小時。
在當時支教的1個月中,志愿者們教授英語、音樂、美術、自然等孩子們從來不曾接觸的科目。上課之余,劉錦鴻帶著孩子們劃船、做游戲,給他們講“外面的世界”,不斷鼓勵大家努力學習考大學,走出山區(qū)。
“當時覺得,除了愛心,那更是一種責任。”離開時,為了鼓勵孩子們,劉錦鴻和同伴向孩子們許下諾言:“等你們考上大學時,無論多遠,我們一定親自來送你們上大學。”
當時正在讀三年級的管紅嬌和李偉才,將這句承諾牢牢記在了心里。
一句承諾,十年相守
離開陽關山后,“我覺得責任更加重大,我想幫助更多人。”回到貴州大學,劉錦鴻和支教同學開始籌辦“心火燎海”志愿者組織,并在第二年,成立了貴州大學“銀鴿”志愿者服務團。此外,劉還在網(wǎng)上發(fā)起志愿者募捐活動,每年都向草海陽關山的孩子們募捐生活費。
2008年6月,劉錦鴻畢業(yè),前往貴定工作。盡管已經(jīng)工作5年,對草海陽關山小學,劉和他的同伴們從未忘記。
“每年暑假,劉師兄都會帶志愿者來陽關山看我們。”李偉才告訴記者,除了上課,志愿者們還給他們帶些吃的,陪他們玩耍。
“劉師兄和志愿者們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鼓舞,還有榜樣。”從三年級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如今的教學條件相比以前好了一些,但“走出山區(qū),考上大學,等劉師兄來接我們”正如一個信念,鼓舞著大山深處的孩子們,一步步往上爬。
17時,前往陽關山接兩名同學的7名志愿者,將兩名同學交給了“銀鴿”和“心火燎海”志愿者。離開前,劉錦鴻將最近募捐到的2200元錢分發(fā)給兩位同學,作為他們的入學生活費。貴州大學團委副書記吳東恒得知情況后也表示,愿意幫助兩位同學尋找勤工助學崗位。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