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貴陽新聞網 消息 旱情加重,我省88個縣(市、區)中,目前已有76個遭受旱災,受災人口超過1200萬人。30日,貴州省氣象局、貴陽市氣象局將氣象災害(干旱)Ⅳ級應急響應提升為III級應急響應。
自7月23日省氣象局啟動氣象災害(干旱)Ⅳ級應急響應以來,旱情仍持續發展。根據省減災委辦公室、省民政廳通報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全省有特旱縣14個,重旱縣30個,中旱縣19個,輕旱縣13個。其中貴陽市修文、開陽、白云出現重旱,其余區(縣、市)出現中旱。
據省、市氣象臺預報,未來一周我省大部地區仍以晴熱少雨天氣為主,除8月1日至2日西北部邊緣地區局地有陣性降水外,包括貴陽市在內的省內大部分地區干旱將加劇。
針對旱情加劇的情況,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專題會議多次研究部署抗旱救災工作,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決打贏抗旱救災攻堅戰。
截至目前,全省民政系統共投入旱災救助資金2583.4萬元,解決36.28萬人(次)的飲水、口糧等基本生活困難。 (楊春竹 石奎 龐博 曾秦)
■相關數據
經濟損失超50億
省減災委辦公室、省民政廳經與省水利廳、省農委等部門會商,截至7月30日,全省76個縣(市、區)1132個鄉(鎮、辦事處)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1219.37萬人,臨時飲水困難人口202.0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70.95萬畝,其中成災720.45萬畝,絕收236.25萬畝,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14億元,干旱災害還造成78.69萬多頭大牲畜臨時飲水困難。(曾秦)
■旱情速讀
貴陽農作物受災53.7萬畝
貴陽市農委統計,截至7月29日,全市農作物受災面積53.7萬畝,其中成災面積22萬畝,絕收2.69萬畝,種植業直接經濟損失2.01億元。目前市農委主要采取赴各災區開展抗旱救災工作、積極響應干旱預警、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等六大措施抗旱救災。 (田芳)
開陽大部分鄉鎮出現重旱
據開陽縣氣象局監測,目前該縣大部分鄉鎮已處于重旱級別。28日以來,開陽縣已連續3天發布干旱橙色預警信息。開陽縣氣象局在密切監視旱情發展的同時,重新啟動4支增雨火箭投入抗旱。 (汪義洋 龐博)
災區特寫
桐梓:與干旱抗爭的“三步棋”
面對蔓延的旱情,婁山關下的貴州桐梓縣高橋鎮鎮長仇志明眼下忙著三件事情:“首先是不能讓一個人斷水;第二是抗旱保苗;第三是災后老百姓的生活保障和恢復生產。”仇志明說,這“三步棋”,每一步都很關鍵,都要到位。
桐梓縣為全省9個特旱縣區之一,大婁山深處的高橋鎮又是特旱縣的重災區。近日,記者在旱情嚴重的龍爪村看到,一條小溪河已經完全斷流。82歲的程攀珍老人在河邊住了幾十年,在她的記憶中,這條河從來沒有干過。
高橋鎮鎮長仇志明說,自旱情發生,鎮里就確定了“飲水第一”的安全底線,確保全鎮34800多人不斷水。鎮里組織的50臺送水車不間斷送水,每個村組最多兩天就送一次水。
仇志明說,在保飲水的同時,還要保生產。全鎮調集了420多臺抽水機具,干部和群眾一起夜以繼日抗旱保苗。
高橋村東木村民組在大婁山高高的山梁上,村前的水井完全干涸了。水井連著溝渠的不遠處是村民鐘朝仙家的2畝稻田。這位70歲的老人說,這片保灌田每年能收2000多斤干谷子,今年沒指望了,“我嫁到這里40多年了,從來沒見過這么旱的天。”
該村村民組組長趙修建說,“眼下吃飯沒問題,家家有存糧,手上也有些錢。鎮里的車送水,村里還組織民兵拉水,飲水問題不大,就是這包谷、水稻沒收成了,得想法補救。”
仇志明說,旱情還要持續,他們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通過抗旱保苗,全鎮24000多畝莊稼預計可以搶回七八千畝,“雖然遇到大旱,也要努力讓群眾不減收。”據新華社電
旱區日記
7月30日 星期二
湄潭縣 最高氣溫34攝氏度
旱區里的一片綠
湄潭損失比想像中輕,得益于生態和產業結構調整
湄潭縣已進入特旱級別,旱情可謂50年一遇,但在湄潭縣民政局副局長王永益看來,今年因干旱造成的損失,不及2011年嚴重,那一年損失超過3億元。今年7月29日,湄潭縣民政局給上級的報告中顯示,此番干旱造成的損失為7000多萬元。
昨天,記者走訪湄潭縣高臺、新南、茅坪、石蓮等鄉鎮,這些地方旱情嚴重,但在高臺鎮,大部分農作物呈綠色,玉米飽粒。
在茅坪鎮桂花村、新南鄉鳳凰村等災情嚴重的地方,記者發現,這里的烤煙長勢良好,不少稻田里,仍有可沒過腳背的水。該縣永興鎮,326國道兩側的茶樹,受旱情影響并不明顯。
“和其他遭遇特旱的縣相比,我們的損失比想像中要輕。”該縣一位工作人員說。
湄潭縣政府有關人士認為,這得益于湄潭縣的生態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湄潭是國家生態建設示范縣,森林覆蓋率達60%,水土保持較好,土壤中水分不易流失,增加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干死的都是土層較薄、或缺少林木保護的作物。此外,多個鄉鎮又以茶葉為主,茶葉的耐旱能力優于一般農作物,今年特旱,湄潭茶葉幾乎沒有受災。
本報記者 黃寶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