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6月——8月為全省食菌中毒事件的高發期。6月10日,貴州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特發通知,要求加大對野生菌安全食用的宣傳和加大監管力度,最大限度的減少因誤食有毒野生菌而發生的中毒事件。
貴州省是盛產野生菌的省份之一,夏、秋季節是野生菌生長、收獲的季節,老百姓采食野生菌的情況較多。然而并非所有的野生菌都是可以食用的,野生菌主要分為食用菌和非食用的毒菌、藥菌。傳統食用野生菌和毒菌、藥菌之間區別細微,肉眼辨別起來比較困難。
記者從貴州省疾控中心了解到,2004年——2011年之間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在對各類致病原因進行分析后,發現誤食野生菌中毒導致死亡的概率較高。而每年5月——10月都有食菌中毒的事件發生,高峰期為6月——8月。
據貴州省疾控中心衛檢所處置科科長周亞娟介紹,食用菌類中毒后果嚴重,目前還沒有針對菌類中毒治療的特效辦法,醫療部門只能采取對癥治療的方式,尤其是誤食一些含劇毒毒素的野生菌,死亡率比較高。
此外,老百姓在采集、食用野生菌存在兩個盲點:一是采集、食用野生菌時沒有想過要去判斷野生菌能不能吃?二是對毒菌危害認識不夠,把菌中毒當作胃腸道疾病來處理,耽誤了治療時間。
【延伸閱讀】貴州省疾控中心專家周亞娟健康安全提示:辨別、食用野生菌的5大誤區
生活中常見的野生菌有上百種,民間傳說的一些辨別、食用野生菌的方法管不管用?人們辨別、食用野生菌存在5大誤區:
誤區1:外觀鮮艷的菌才有毒?一般來說,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艷,有疣,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還有的有紅斑。但周亞娟說,野生菌分為很多種類,外觀看上去都差不多,有的能吃、有的極毒。
誤區2:味道刺鼻的菌才有毒?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后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但周亞娟親自采摘野生菌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毒菌也沒有異味。
誤區3:用蔥白、大蒜能測出菌有毒?有些民間傳統方法說用蔥白在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蔥白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則無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銀器往往變黑色,遇大蒜變藍色或褐色。周亞娟說,這些檢測方法目前都沒有可靠的結論證明是完全有效。
誤區4:牛奶結塊說明菌有毒?有人說將少量新鮮牛奶灑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發生結塊現象則可能有毒。周亞娟認為這種方法和用蔥白、大蒜、銀器檢測一樣,都沒有科學依據。
誤區5:高溫煮超15分能殺毒?有些飲食店告訴客人,食用菌內煮熟15分鐘以上,能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周亞娟指出,高溫不能破壞毒菌、藥菌的毒性,如果誤食毒菌,那怕經過高溫一樣難免中毒。(林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