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份份民間檔案,記錄著個體的生活變遷,亦從細節反映出社會的轉變。目前,貴州省檔案局正向這些珍貴的民間記憶發起“召集”。
“一家三口,才0.8畝土地,以前每年交兩百多斤公糧呢!”貴陽小碧鄉的農民蘇利萍,從家庭檔案中抽出一沓發黃的糧油征購卡,越往后翻越開心——2007年,蘇家給國家交農業稅的票據變成了國家對蘇家的種糧直補存折。
最初,由于怕被“賴賬”,蘇利萍收集了交糧交稅的所有票據,建起了第一份家庭檔案。如今,蘇家的家庭檔案,已經建了三十余年。檔案一共分三份:農業生產、職業發展、子女教育。
“民間檔案,對家庭和對社會,都同樣重要。”南明區檔案局局長姚貴云說,目前省內有不少和蘇利萍一樣的民間檔案收集愛好者,盡管單從收藏意義上講,民間檔案比不上名人檔案,可它們同樣能反映社會的切面。
南明區委黨校一位退休教師,保留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所有的家庭經濟支出流水賬本。第一本記賬本里,1970年代,夫妻倆月工資70元,粽子5分錢一個,月餅六毛八一斤,F在,第十本記賬本里,夫妻倆退休工資近七千元,粽子2元錢一個,最貴的月餅一斤近百元。
南明區原民政局局長沈啟源說,母親病逝時,自己從遺物中找到了上世紀50年代政府頒發給她的兩張夜校掃盲班教師聘書,自己一直珍藏至今。“這也算國家掃盲運動歷史的一部分。”
姚貴云說,在檔案局有條件的情況下,市民可以將對社會有價值的家庭檔案資料,捐贈或寄存給檔案部門。一位布依族村民,自費在家中建起了布依族文化歷史陳列館,最終部分檔案資料收入《布依族經典古歌》一書。
貴州省檔案局宣傳處處長田紅表示,歡迎大家向檔案部門捐贈或寄存有價值的檔案資料。此外,對于個人所有愿意出售的檔案資料,經專家鑒定,視其實際價值,可根據有關規定征購,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
聯系部門:貴州省檔案局保管一部;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嘉潤路10號;電話:0851—5517320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