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4月9日至10日,在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等先后陪同下,省委書記趙克志,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省政協主席王富玉率領的貴州省黨政代表團在上海市學習考察。這是兩年之內,貴州省黨政代表團第二次走進上海,觸摸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新脈動”,學習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經驗。
人才為芯
9日下午,浦東國際人才城迎來了同樣求賢若渴的貴州省黨政代表團,代表們邊走邊看、用心感悟。
大家看到了人才裂變效應:由中央“千人計劃”創新人才史力領銜的澤潤生物,于剛、劉俊嶺共同創辦的“1號店”,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之父張汝京領銜的LED產業鏈等等;大家看到了優質高效服務:這是一個集聚各種服務要素的空間載體、服務人才各類需求的綜合窗口、暢通國際人才合作交流的溫馨家園;大家看到了先進的人才理念:在發展中調整人才結構,在使用中培養人才,人力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
大家看到,浦東的人才發展也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不拘一格攬人才;全面建設階段,產業聚才筑高地,二次創業階段,高端引領建新業。貴州的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剛剛起步,對照上海、對照自己,“攬”和“聚”成為關鍵詞。
銅仁市委書記劉奇凡說,上海之所以成為排頭兵、先行者,根本原因是打造了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堪稱一流的人才環境。貴州發展相對滯后,“貴才外用”現象突出,根本原因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太低,沒有創造出對高素質人才的規模化需求。銅仁要盯牢人才這個第一戰略資源,大力發展各類教育,加速培養、成批培養一批人才;優化投資生活環境,引進吸收一批人才。
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馬長青說,人才對貴安新區的發展非常重要,貴安新區完全可以依托大學城、清鎮職教城等資源,把創業平臺搭起來;運用創業基金、科技苗圃等方式,讓人才更快成長起來。
創新為力
無論走到哪里,代表們都能感受到上海創新之急、創新之快。
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只有14.28平方公里,目前已經成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度最高園區之一,雖然每畝地用地成本高達800萬元,但依然吸引匯聚了2500多家企業,其中有96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和100多家企業的區域總部,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460億元,提供稅收接近100億元。開發區負責人說,漕河涇的目標是打造體現國家戰略、上海發展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先行區。
黔東南州委常委、凱里市委書記黃遠良說,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用產業招商,用企業招商,用戰略招商,值得學習。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開發區建設由企業來招商引資,很有新意。
省旅游局局長傅迎春認為,貴州在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過程中,要實現旅游產品更加優化升級,更新換代,實現業態更加創新,我們需要為此尋找更加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更加創新的體制機制和運作模式,上海的經驗,非常寶貴。
融合對接
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實訓室內,一排排價值260萬元的進口數控設備整齊排開,學生們正在緊張學習。其中一位授課教師,是全國加工比賽的冠軍獲得者。
這所學校目前擁有2400多名學生,成功實現了“引企入校、對接產業、產教結合、以產促教”,企業和學校形成了雙主體,職業院校、勞動就業、行業企業實現橫向融通,學校就業率連續十年都保持在99%以上。而像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這樣的現代開放實訓中心,上海建設了80個。目前,上海中職領域已開發三批專業教學標準,共66個專業,啟動了中高職教育融通工程。
上海市職業教育的發展,引起了代表們的熱情關注。趙克志、陳敏爾、王富玉等省領導現場就想到了交流合作的好主意、好辦法,與上海市及學校的負責同志進行了溝通。一些代表立刻與學校負責人主動聯系,希望學校能夠幫助培養老師、培養一批學生。福泉市委書記張仕雄說,上海職校的辦學理念、方式很值得我們借鑒。
每到一處,看到優秀的人才,趙克志、陳敏爾都熱情邀請對方到貴州走走看看,幫助指導。代表們根據各地實際和自身工作,頻頻出擊,發名片、留地址、要資料,甚至通知后方的同志專程來對接。
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說,大家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貴州所處的發展階段,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我們該做什么,對城市化與產業的關系、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的關系,都有了進一步深刻認識。
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說,對照上海高新產業、高級人才、高端要素聚集這“三高”的特點,我們對貴州欠發展的省情認識更 加 具 體 化 , 很 多 領 域 都“欠”,但“欠工業化、欠城鎮化”是癥結和核心。當前貴州的發展思路、戰略、方向完全符合自身實際,上海的很多經驗完全可以與貴州發展融合對接。只要我們不搖擺、不折騰,一以貫之抓下去,我們就一定能夠干出貴州特色、干出美好未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