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12月25日,陜西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延安舉行,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
陜西省省長婁勤儉,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
延安在鄉老復員軍人等出席了當天的會議。中新社發 冽瑋 攝
陜西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25日在延安舉行,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陜西省省長婁勤儉,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延安在鄉老復員軍人等出席了當天的會議。
延安是中國革命史上的紅色之都,從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轉戰陜北13年,楊家嶺、棗園等地成為中共中央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指揮所。13年間,延安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在出席會議時表示,陜西是毛澤東始終牽掛的一片熱土,1948年3月23日,從吳堡縣東渡黃河后,他回望延安稱贊道:“陜北是個好地方!”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看著滿眼翠綠感觸道,“要是陜北的山上,也有這么多樹就好了,那里多么需要植樹造林啊!”
談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趙正永強調,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締造了延安精神,抗戰期間,他用自己菜地里收獲的豆角、西紅柿等招待遠道而來的南洋華僑陳嘉庚。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就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紀念毛澤東,就是要把延安精神作為加強各級班子建設和提高黨員干部修養的“壓艙之寶”。
當天,延安市寶塔區棗園村代表、延安大學學生代表、在鄉老復員軍人代表等也在會上作了發言。 (記者 冽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