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近日撰文指出,要協同推進涉及民政的關聯性改革,細化落實民政承擔的改革舉措。
文章稱,民政系統黨員干部要學習領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積極推進民政領域改革創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民政是黨和國家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方面。民政系統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首先學習貫徹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攬性要求,更加自覺地把深化民政領域改革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服務大局中實現民政事業創新發展。
首先,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一目標深刻反映了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綜合考慮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條件,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總的方向。民政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構成,民政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我們適應時代變化,改革不適應的民政體制機制,制定或修訂民政相關法律法規,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民政制度體系,解決好制約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制度缺陷問題。
第二,牢牢把握“三個進一步解放”的總開關。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思想中,強調了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5年實踐經驗的新概括,是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所得出的新結論,也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們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找準解決民政工作重點難點問題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民政領域改革創新的具體舉措。
第三,牢牢把握增強“三種意識”的總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提出了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的明確要求,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對重大戰略機遇期的牢牢把握、對肩負歷史使命的責任擔當。牢固樹立進取意識,要求我們以時代眼光全面審視民政工作,找到民政工作與我國發展新要求的不適應之處,找出民政工作與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差距所在,更加奮發有為地開拓進取,不斷推動民政工作取得新的突破、邁上新的臺階。
文章要求,協同推進涉及民政的關聯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關聯性、整體性、協同性都很強。任何一個領域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密切配合。其中,有許多改革舉措涉及民政。我們要強化協調協作意識,在協同推進相關改革創新中,履行好民政職能,發揮好民政作用。
首先,在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必須首先適度提高受災群眾、困難群眾、優撫對象、孤老孤兒和困難殘疾人收入水平,這是社會公平的要求和體現。要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體系中,建立健全災民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撫恤補助優待、孤兒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城市孤老供養、臨時救助等制度,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續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安排。
第二,在促進就業創業中發揮民政作用。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就業和殘疾人在福利企業就業工作,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到社區就業,是民政促進就業創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要認真貫徹兵役法、《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和《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加強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的通知》,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配套政策,安排符合條件的退役士兵就業,落實扶持退役士兵就業優惠政策,加大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力度,努力使退役士兵有專長、有能力按社會需求和市場競爭機制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第三,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中發揮社區基礎作用。社區既是矛盾的匯集點,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源頭,把矛盾解決在基層,有利于社區保持和諧穩定,也就為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打牢了基礎。在社區建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社區,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第四,在心理干預中組織開展專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志愿服務組織、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實施心理干預方面的專項社會關愛行動,對流浪兒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機會感染者、吸毒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進行專業心理疏導和矯治,幫助他們修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
文章強調,細化落實民政承擔的改革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新舉措,其中有一些是民政的責任。民政部門要敢于負責、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善于作為,著力細化落實好以下改革舉措。
第一,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要著眼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遵循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原則,統籌發展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合理兼顧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低保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文章稱,著眼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科學有效的低收入家庭認定機制,把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統一納入本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或分別實施各類專項社會救助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統籌開展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績效評價,促進低保管理服務工作不斷提高水平。
第二,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斷滿足社會養老服務需求、依法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客觀要求,有利于拉動內需增長、釋放消費需求、擴大就業創業。要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繼續認真實施《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加快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和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第三,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必須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成立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除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決定需要前置審批外,可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
第四,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既是基層民主的重要內容又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要積極推動從傳統社會管理轉向時代要求的社會治理,著力完善社區治理結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自治組織為主導、社區居民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和駐區單位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協同協作、互動互補、相輔相成作用。
第五,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防災減災救災屬于風險管理和危機管理,是公共安全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必須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基本生活。健全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制,完善救災準備、應急救助、災后救助、恢復重建相銜接的自然災害救助制度,形成以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為基本內容的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臨時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
文章指出,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加強災害風險評估調查、巨災綜合應對、環境減災衛星星座、城鄉社區減災、減災科技支撐等規劃工程建設,推進救災物資儲備網絡、農村住房保險制度、應急避難場所和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提高自然災害風險綜合防范防御能力。堅持災前預防與應急處置并重,推進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結合,完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參與、分工合作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形成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強大合力,著力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