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14個中國記者節。對喻婷來說,這是她的第一個記者節。像大多數新聞專業畢業生一樣,喻婷在幾個Offer的抉擇中,還是選擇做一名記者。
“選擇的過程其實很痛苦,特別是我已經簽了一家央企的文宣,要繳納8000元的違約金才能拿回自己的三方協議。”至于到底是什么促使喻婷最終選擇了記者行業,她覺得還是四年本科教育中“新聞理想”的影響。
業界有一種看法,記者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未必是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少新聞專業的畢業生認為自己的優勢就是懷揣“新聞理想”。
在“新聞尋租”備受社會詬病的當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理想,其實正是一名記者最應具備的基礎素質。
一位曾經擔任地方縣長的官員曾向記者透露,一年會收到近百封記者信件,絕大多數是以發“負面報道”為籌碼,謀求紅包、吃飯、訂報紙等不同目的。
“我一直認為在諸多職業當中,記者如同律師、法官等職業一樣,具有相當大的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權力和商業的影響也往往導致媒體失格,以致記者的職業形象快速下滑。”何書彬說。
何書彬從2004年畢業后進入《廈門日報》工作,后來又去了一本歷史雜志撰寫歷史特稿,現在他為紀錄片撰寫劇本。
這種“逃離”在記者行業中并不少見,在諸多大大小小的新聞發布會中,常見的是一些年輕的面孔,能夠堅持一線記者工作長達10年的已算“大齡記者”。
“從2004年從事記者工作以來,我就一直深受記者失格的困擾。雖然工作內容有過幾次變化,不變的都是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觀察并記錄這個世界。”何書彬并不認為自己“逃離”了記者行業。
“將來會不會改行?我覺得可能會。”喻婷坦言,雖然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太大的上升空間也常常讓“轉型”這個問題跳出來。
“有時候覺得生不逢時,大環境就是如此令人悲觀,紙媒受到的沖擊肯定會越來越大。”喻婷說。
“但一個人一輩子能做的事情很少,不想那么多的話,能夠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當然可以收獲很多。”喻婷的記者節將在采訪中度過,她覺得最近的生活狀態還是很快樂的。
“我有很多同學轉行了,但也有更多的師弟師妹正加入這個職業。逃離或堅守并不是一個太難抉擇的問題。”何書彬說。
何書彬認為,如果媒體和記者能夠回歸本位,會吸引更多的后來者真心地喜歡這個職業,并且一直喜歡下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高潔 劉寶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