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報道了河北武邑縣的小周為了辦護照,從北京到老家往返六次,跑了三千公里才辦好。而江蘇的小狄為辦營業執照,則往返十一次。同時媒體報道,鄭州的準媽媽張女士4個月內跑社區近20趟仍未辦下準生證。辦護照六趟,辦營業執照十一趟,辦準生證20趟……那么,究竟有多少人遭遇過同樣的事情?
本期新京報“京報調查”(新京報《評論周刊》與優數咨詢聯合推出)的結果顯示,80.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遭遇過新聞報道中類似的事情,只有19.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遇到過。
那么,很多人遭遇“辦證難”辦事難,究竟是“難”在哪些方面呢?“不說明具體流程,多次要材料”“互相推諉”及“臉難看”占據前三位。此外,“信息不對稱,流程繁瑣”“難找人”和“要好處”分列其后。交叉分析結果發現,一部分受訪者甚至表示,上面列舉的各種“難”他們全部遇到過。
為何會有這么多人遭遇“辦證難”呢?60.3%的受訪者認為是“一些工作人員的個人問題,沒有為民服務之心”;38.9%的受訪者則認為是“一些行政審批過多,流程繁瑣”,還有0.8%的受訪者選擇了其他。
各種辦證難引發了不少公眾在網上吐槽,不管是為辦營業執照“操碎了心”,還是為辦準生證“小肚子跑成大肚子”,甚至一些人,見證了黑發熬成了華發也難以“見證”,各種“辦證難”的背后倒映的是公眾的苦楚。正視這種苦楚,讓“那些年,我們一起辦證”式的調侃真正轉化為政府轉化職能的動力,建立服務型政府,才是民眾真正的期望所在。
“辦證難”,根子不在辦事人員
■ 旁邊評論
“辦證難”,根子不在辦事人員,而在辦事制度。
央視《焦點訪談》曝光了河北和江蘇的兩起“辦證難”個案,喚起了無數網民的共鳴,一時間,網絡上吐槽“辦證難”的微博和帖子鋪天蓋地。新京報調查也顯示,有高達80.9%的受調查者曾有過“辦證難”的經歷。
“辦證難”,難在何處,對此,許多人的遭遇和困擾往往是相似的,比如不說明具體流程,多次要材料就屬最典型,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去政府機關辦個證,無論是政府網站,還是對外公示牌,都查不到辦證所需手續或是專門的咨詢電話。
比如臉難看,也很典型。到機關辦事,民眾賠著笑臉,辦事人員一張冷臉,這恐怕是中國社會最常見的現象了。
再比如互相推諉。一件事,許多政府機關都在管,但實際上誰都不可以不負責,把辦事的公民當皮球踢來踢去,這種現象,在涉及多個政府機關或者是異地辦證,最為普遍。
當然,除了以上幾個主要表現之外,現實中的“辦證難”可能還更復雜,如要好處,難招人等等,而且公民所遇到的這些難題,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攪在一起,最終給人留下的,是極其痛苦的體驗。
對于“辦證難”,大多數人都把怨氣撒在具體的辦事人員身上,從《新京報》的調查就可以看出,有60.3%的受調查者認為,一些工作人員的個人問題,沒有為民服務之心,是辦證難的原因所在。得承認,現在許多政府部門的辦事人員的素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就像央視曝光的北漂小伙為辦護照往返跑了十一次的例子,許多人都在微博上說,看到那位傲慢的女性辦事人員的臉,恨不得上去抽幾個耳刮子。這類辦事人員簡直是政府機關的害群之馬,確實需要狠狠整治一下,發現一個,就該開除一個,絕不姑息。
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看到,“辦證難”,根子不在辦事人員,而在辦事制度——“辦證難”難在目前的各種證明太多太濫,讓公民處處需要靠一紙蓋公章的證明證明自己。而這些證明中,有不少是完全不必要的,通過政府機關之間的信息共享,就可替代。因此,解決“辦證難”,需要向各種證明開刀,要辦的證少了,手續簡單了,“辦證難”自然迎刃而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