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有誰大學畢業后,每天接觸的除了遺體還是遺體,每天看到的是一群群披麻帶孝的喪屬和一張張神情悲傷的臉,每天聽到的不是鞭炮聲就是嚎哭聲?這就是1999年從民政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19歲姑娘張華的工作現實。為了努力克服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張華先后放棄了愛情、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機會,用一腔熱血、真誠為群眾服務的熱忱、精湛的技術樹立了殯葬行業共產黨員的優秀形象。
堅守理念 扎根山區
1999年7月,大學畢業后,張華分配到韶關市殯儀館工作。當時,該館作為建設時間較早的粵北山區殯儀館,條件很差。沒有熱水器,沒有洗衣機,燒水作飯全靠自己。每天接觸的除了遺體還是遺體。面對如此嚴酷的現實,對于一個剛出校門的姑娘來說,真是超乎想象。張華的心涼了半截。
想想三年艱苦的專業學習,張華下定決心,不輕言放棄,迎接挑戰。她還主動請纓,放棄辦公室舒適的工作,深入一線,從殯葬工作最臟最累的收殮、整容工作干起。
大學期間,她也有自己的白馬王子。畢業后,男方要求張華放棄到殯儀館工作,和他一起回原籍,承諾只要張華回原籍,就可以安排在當地電信部門工作,張華不為所動,結果兩人分手了。
在殯儀系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身材高挑、臉容姣好的張華一眼就被深圳市殯儀館領導相中,欲將張華招聘到深圳。但張華說,她喜歡韶關。就這樣,張華失去一個個離開韶關、離開殯儀館的機會,守著自己的專業,一干就是十四個春秋,這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
在收殮工作中,在禮廳化妝室,在遺體防腐間,喪屬常常看到一個美麗的身影在忙碌著,有人問張華:“你一個大姑娘的,成天泡在死人堆里,你就不害怕嗎?”張華坦然地回答:“說不怕那是假的,路是自己選的,一旦選定,就應勇往直前,我無怨無悔。”
“妹仔都敢抬死佬,哪來那么大的膽子?”每當收殮業務緊張時,她都親自組織女子收殮班深入農村、煤礦、交通事故現場等地進行收殮,以致農村有的老大娘不無驚訝地問。
苦練技術 精益求精
張華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專一行,10多年來始終如一,她先后干過收殮、整容、引導、預約等,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黨的殯葬事業,她堅持虛心學習。為了把遺體防腐技術學到家,她大膽實踐,親手解剖過尸體。在試驗注射防腐液而切割遺體動脈的過程中,污血濺在身上也在所不辭。她冒著被細菌感染的危險求學,即使被手術刀劃破手指,也在所不惜。
目前,張華是韶關市殯儀館獲得國家級遺體防腐整容職業資格證書為數不多的職工。2008年11月,她憑借刻苦鉆研、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扎實的基本功、良好的素質,在由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主辦的“首屆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決賽中一舉奪魁,榮獲比賽金獎,個人排名全國第一的好成績,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在苦練技術服務群眾的同時,張華積極對韶關市殯儀館的建設和發展建言獻策。她建議設置的部分人性化殯儀服務項目深受喪屬歡迎,為喪屬治喪提供了便利。為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殯儀館的形象,她向黨支部建議成立韶關市殯儀館“青年文明崗”,主要任務是全程引領喪屬完成整場告別儀式。“青年文明崗”在市殯儀館黨支部的領導下,倡導移風易俗,喪事新辦,積極推行規范化、人性化的殯儀服務,以專業、熱情的服務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樹立了殯葬行業的良好形象。(記者 周志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