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有數據顯示,到2035年,我國就會進入超級老齡社會,這意味著每兩個勞動人口就要供養一個老人。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也顯示,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到2011年更是降至50.3%,低于國際警戒線。未雨綢繆,方能有備無患。只是,順著“養老金缺口壓力大”的思路,某些制度設計者都喜歡在“錢”上做文章,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多交點兒、少拿點兒。
自8月12日“清華版”養老金改革方案公之于眾以來,各種爭議不斷。楊教授是“清華版”的領銜人物,電視訪問也只是通俗解讀而已,只是,不延遲退休,只延遲退休金的領取,中間斷層的15年咋辦?楊教授給出了“男耕女織”的處方,如此輕佻而戲謔的說法就像當年“表叔”不合時宜的微笑,終于一石激起千層浪。
養老制度改革事關千家萬戶,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意見或思路,之所以引發民意反彈,除了利益關切的原因之外,恐怕都與這些“版本”過高、懸、大有干系。養老金改革一旦有失穩妥,“誤傷”的恐怕就是整整一代人的晚年生活。
“男的做園丁,女的洗衣裳”,貌似也是一副田園勝景。但它放在“斷裂15年”的背景下,就有了苦澀的意味。一者,延遲之后,中國人能領幾年養老金?從2011年的統計數據看,80歲差不多是目前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的均值;同時,男性要比女性低5歲至7歲。如果領取退休金真的延遲15年,不少中國老年男性干完“園丁”,恐怕領不了幾年養老金,就去世了。
二者,都去做義工,這義工的活兒恐怕也要擠破頭。數據顯示,預計2015年年末,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9億左右,占全國總人口的近20%。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需要多少“養老院”才能消化所謂義工的崗位需求?
教授也好,官員也罷,每個人都會走向生命的暮年。如果沒有公平的保障機制,空談15年的“男耕女織”,難免令人怒目。我們在探討養老問題的時候,要體恤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養老金改革是大勢所趨,過緊日子可能也是大勢所趨,民眾擔心的無非兩點:一是日子緊了,不能保障每個人都過得下去;二是不能在大家都在“窮廟”里的時候,制度還為“富和尚”留著小窗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