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個古城,這些地區的干部群眾認為,無論從文物保護出發,還是從旅游富民著眼,古城的修復改造都十分有必要,關鍵是如何走出“拆真造假”“大債務投資模式”“依賴門票經濟”的誤區。
誤區一:“拆真造假”頻頻發生
近年來,古城修復改造事件常常引起爭議,焦點便是社會輿論對“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的質疑。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岳陽、山東聊城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湖南岳陽是“推倒重來”的典型。一位專家說:“岳陽只重視保護幾座單體文物建筑,不注意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岳陽歷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樓前街、塔前街三條歷史文化街區支撐起來的,目前翰林街已經消失。翰林街是晚清風格的老街區,原址在一地產項目開發范圍內,于是街道內原來建筑被拆除殆盡。
山東聊城是“拆真造假”的典型。2009年,聊城啟動古城重建計劃,但沒有遵照同濟大學專家組編制的整體規劃,而是將大片老街區拆除,同時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聊城古代街巷基本格局還在,但是里面建筑基本都變掉了。”
此外,大同古城修復改造被視為“拆城再建城”的文保工程,有人認為這是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必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古城重建重修的商業行為不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誤區二:“大債務”投資模式備受質疑
當前,復古現象在中部地區扎堆出現,僅河南即有5處古城項目。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想大發展,但財力有限,而古城重建投資巨大。以大同為例,自2008年開始新城建設古城修復,共投入約500億元,其中銀行貸款達100億元。百億貸款對大同來說是一筆大債務。
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統計,我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或謀劃進行古城重建。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內,至少有14個城市的古城項目投資過億元:其中武漢首義古城投資125億元,聊城40億元。
有別于一些城市主要依靠財政投入模式,山東臺兒莊古城修復改造所需資金全部來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有效規避了政府債務。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說:“臺兒莊古城修復改造最大的亮點是基本沒花政府的錢。”2009年,棗莊市引導5家市屬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各用10萬噸煤折價4億元啟動資金,成立臺兒莊古城投資有限公司,拉開古城修復改造大幕。
據棗莊市發改委主任楊建國介紹,圍繞古城修復改造,政府配套投資3億元,主要投在基礎設施上,優良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批服務業資本涌入古城。2011年,金融機構評估臺兒莊古城資產從20億元升至153億元。
誤區三:過分依賴門票經濟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許多古城不惜欠下巨額債務也要改造古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古城改造成功后的旅游前景期望大。如聊城市政府的招商文件顯示,恢復建設歷史文化景點投資約為1.78億元,建成后,年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可收入1億元左右;大同預測,未來旅游人數將達到每年300萬人,以100元門票算,一年即是3億元。
而專家則擔憂旅游前景和效益不樂觀:當前古城真正效益好的就平遙、麗江等真古城,重建的古城、仿古的建筑能產生多大的吸引力?特別是隨著各地的古城越來越多,同質化嚴重,今后古城游能否維持熱度也是未知數。如何讓古城改造健康發展?專家建議:
一是探索多渠道盈利模式。專家認為,今后古城僅僅依靠門票經濟恐難持久,關鍵是要在“古”上延伸產業鏈,比如挖掘民俗,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等,利用古意、古境增強古城吸引力。
二是重視文化要素,豐富文化業態。要立足本地歷史文化充分挖掘,利用歷史文化元素來豐富古城的文化內涵。比如一些地方在古城內集中建設一批各類民俗文化博物館,將民間傳統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增加了游客的文化體驗。
三是避免追求過度商業化。近些年來一些古城“過度商業化”愈演愈烈,如鳳凰古城由于酒吧等行業過度繁榮,越來越多的人抱怨寧靜悠遠的意境遭到破壞。謝辰生等專家認為,借文化搞商業并非不可以,但關鍵要擺正主次關系。否則,商業即使能短暫繁榮,也無法持久。(葉健 鄧衛華 李亞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