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有正當職業、長相一般、不是“啃老族”、最好是大學畢業生……這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三塔鎮姜老莊村民姜桂峰對未來女婿的要求。
圍繞這些并不算苛刻的條件,姜桂峰年僅24歲的女兒小玉(化名)從春節前2月6日回到家到2月15日,接連相親了7次,在當地,這種密集的相親頻率并不算太高,“我們隔壁村一個25歲男孩2年內相親了近70次,都是被家長催的。”小玉說。
其實,這種現象并不是某個地域獨有,對此,一個流行詞——“被催族”走紅網絡,意指到了該結婚生子的年齡,卻還沒有成家立業,被父母或親人催促的人群。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滿足父母的要求。
小玉告訴記者,現在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房子建好了、手里有一定的余錢,父輩們不再為生計發愁,開始把目光往孩子身上轉移,小玉和她22歲的弟弟就是受到家長“高度關注”的對象。“從我計劃回來的那一天起,父母就開始十里八村張羅著為我和弟弟找相親對象,而且經常是‘突然襲擊’。”
小玉在上海一家電話營銷公司擔任培訓師工作,算得上城市“白領”一族,但平時工作環境很簡單,接觸的男同事大多是自己的學生,比自己優秀的男同事又都已經結婚或找到對象,為此,小玉的婚姻大事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
2月6日從上海回到家過春節的當天,小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父母安排見了春節期間的第一個相親對象,一個臨近村莊的年輕小伙子,在上海做販賣蔬菜的生意。“染了一頭黃發,還不愛說話,對于有些話嘮的我,實在難以交流。”性格開朗、口才也不錯的小玉第一次相親失敗。
為了讓女兒盡快找到如意郎君,姜桂峰春節期間不停得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為小玉張羅相親對象,“現在農村青年外出務工的很多,大多數都在外自由戀愛,找到了女朋友,年輕小伙子少,優秀的更是稀有。”談起一雙兒女的婚姻大事,姜桂峰嘆息連連。
今年春節剛過,大年初一,又一個相親對象被媒人領到了小玉家,這次是一個在工廠做印刷工作的小伙子,“這個長相還不錯,但就是太能說了,見誰都主動說話,而且說個不停,讓人無法插話。”更令大家無奈的是,這個小伙子接到父母強硬要求——不把女孩追到手,沒有相親成功,就不許回家。于是,這個大專學歷的小伙子上演了“賴皮”的一幕,如果小玉不答應就不離開,“輕浮”、“賴皮”的形象讓小玉和家人印象深刻,相親結果可想而知。
“實在不想相親,但又不能惹父母生氣,只好硬著頭皮上!”小玉回家過春節期間,其中1周時間接連見了7個男孩,2月15日當天連續見了2個男孩。他們中有做蔬菜生意的、做魚生意的、在工廠上班的,在家幫助父母經營養雞場的,還有動漫設計師,“不是大學畢業生的,依靠富裕家庭生活的小伙子,我父母還不太感冒,覺得自己是大專生的女兒吃虧了。”為此,小玉匆忙定了2月17日離家的火車票,“這個春節過得很累,我一心想想逃離家里和父母的嘮叨催促。”
其實,除了婚姻,拼學歷、換工作、漲工資、生孩子成了“被催族”PK“別人家的孩子”的四大內容,基本都是以“被催族”“悲催”收場,而且已成為城鄉都存在的普遍社會現象。
學習、求職還能“突擊”,可“被催族”的婚姻如何在短時間內催成正果?“我今年第一次被父母如此催促著找對象,我們隔壁村莊的一個小伙子2年見過了大約70個女孩,有的是自己看不上,有的是自己不被待見。”小玉說,現在鄉村年輕人外出務工,都有一定的事業基礎,有的學歷還不低,總是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
“別催族”現象不僅僅出現在城市,在生活水平有較大改善的鄉村甚至更為突出,村民的思想觀念也開始發生轉變,婚姻大事也開始講求條件和質量,不僅是簡單的“生兒育女”。有專家表示,受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影響,長輩與晚輩之間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比較欠缺,尤其在婚戀、生育問題上,長輩對晚輩往往干預過多,難免會引起晚輩的逆反心理,隔代之間的溝通技巧急需提高。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