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給孩子壓歲錢是過年習俗。然而,春節期間記者回山東老家探親發現,壓歲錢在一些地方漸漸演化成一種“面子人情”,不僅越給越多,而且成為一種不得不為的事。
26的劉榮是山東淄博十里鋪村的村民,今年過年她一出手就給了小外甥1000元的壓歲錢。盡管靠搞個體經營,劉榮去年的收入達到了七八萬元,但是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加起來有六七個,一圈壓歲錢發下來就要五千多元。對此,她本人坦言壓力很大。
“我也可以不用給這么多,但我好多同學過年都給自己的侄子外甥壓歲錢,而且差不多都是這個數,我總不能比他們少吧,不然太沒面子了。”她說。
同樣,家住在城區的淄博市民王貴和老人也有相似的感受。今年,他給孫子和外孫女的壓歲錢是每人3000元,這項支出成了他春節最大的開支。他說:“春節前和鄰居們聊起這個話題,他們有給3000元的,有給5000元的,所以我和老伴今年決定給孫子和外孫女每人3000元的壓歲錢,給少了怕人家笑話我們老兩口小氣,也怕人家誤會我們不疼孩子。”
在山東萊蕪,類似情況也普遍存在。在高莊鎮澇坡村,村民吳秀斌給侄子侄女的壓歲錢是每人300元。他告訴記者,他自己其實并不想給這么多,因為自己外出打工一年也就掙4萬多元,但如果給得少了怕親戚笑話,認為他在外面混得不好。
記者發現,給小孩發壓歲錢,對于在外地務工或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更是一種壓力。他們平時不經常回家,雖然收入不多,但回家時為了面子,也不得不“擺擺闊氣”。
就這個現象,記者采訪了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趙雨林,他認為給孩子大額壓歲錢并不可取,一是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二是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容易使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相互攀比的不良習慣。
記者認為,給孩子一點壓歲錢,聊表一下對孩子的關愛,這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意思到了就行,不能形成互相攀比的風氣。否則,民俗就會變了味。(呂夢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