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對此,該鎮大學生村官徐杰告訴中新社記者,子女外出務工增強了老人醫藥支付能力,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老人平時到村診所看病,無需現場付費,醫藥費由子女回來時一并結算。但沒有兒女的照顧,會面臨著許多孤獨和無助,這可能是所有空巢老人的擔憂。
“當夕陽余輝照耀在人生最后的旅途上,誰來陪伴同行?”2011年7月,陜西啟動城鄉居民一體化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按新標準給農村居民發放養老保險金。被該政策惠及的延安甘泉縣姚店村民80歲的束志文表示,原來每月領70元,現在能領100元,零花錢足夠。但沒有親人在身邊就不像個家。雖然房子還是房子,東西還是東西。
“最不能等的是親情。”這是不分年齡層次的共識,在現實中,卻難免受到種種羈絆。與“前途”、“追求”、“發展空間”、“工作壓力”相比,“盡孝”被一拖再拖。逢年過節,一家短暫團聚之后,“兒女一走,心就空了。”這是空巢老人們最真實的心聲。
針對農村留守老人群體中存在的情感訴求,身為“打工族”的子女亦有諸多無奈。“為了在城里站穩腳跟,整天處于一種快節奏的生活中。像端午、中秋、元旦只有兩三天的假期,千里迢迢回家看望父母,幾成奢望。”
據中國民政部統計,中國內地1.69億60歲以上老年人中,40%過著子女不在身邊或沒有子女的“空巢”生活。預計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近3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寫入法律。新條文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
這項立法,對于期待“子女承歡膝下,共敘天倫”的張穆老人而言,幾如春風拂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