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陪伴他成長最多的是母親。最近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如果幼兒從3個月起,父親能夠多多陪伴,會讓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更強,攻擊性、叛逆性、好動性、反社會等不良行為大大減少。但同時,男人又一直被視為家庭的頂梁柱,整天在為工作而奔波忙碌,能有多少精力和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南京的年輕爸爸們,你們每天會花多少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看看這項研究——父親陪得多孩子不易叛逆
根據最近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如果幼兒從3個月起,父親能夠多陪伴左右,孩子在1歲前以至于以后的行為障礙都會更少,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等。也就是說,父親的陪伴會讓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更強,攻擊性、叛逆性、好動性、反社會等不良行為大大減少。同時,該研究也指出,父親的這種行為對兒子比對女兒的影響更大。參與研究的專家認為,這可能與男孩在幼年時期更容易感知到父親的影響有關。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兒童心理學雜志》上。
記者調查——過半爸爸每天帶娃不超1小時
日前,記者隨機采訪了20個孩子在1歲以下的家庭。其中,有11位爸爸每天陪孩子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7位爸爸每天陪孩子的時間多于1小時但不超過2小時,只有2位爸爸每天帶孩子的時間超過2小時。在采訪中,不少媽媽甚至呼吁,爸爸應該多花點時間陪寶寶玩,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肯定有積極作用。天天媽媽告訴記者,天天現在11個月,非常喜歡爸爸跟他玩游戲。“比如‘舉高高’的游戲,每次一玩,就瘋得不得了,咯咯咯咯直笑。”天天媽說,她有時會故意制造自己很忙的假象,讓天天跟爸爸多相處一些時間,畢竟男孩子還是要跟男性多接觸些好,這會對孩子以后的性格培養有好處。
對照看看,你屬于哪種爸爸——“1小時”型
基本每天只有1小時陪孩子
葡萄爸爸,是典型的每天“1小時”陪孩子型。葡萄媽媽區女士告訴記者,老公在江北上班,說起來是朝九晚五,實際上每天7點鐘就要出門,晚上7點鐘才能到家。“也就吃完晚飯那會,他還能抱會兒孩子,等到8點半之后,就輪到我來哄孩子睡覺。”
到了周末,葡萄爸爸在帶孩子方面也是能偷懶就偷懶。因為葡萄才10個月大,還屬于比較難帶的階段,葡萄爸爸寧愿做家務也不愿長時間帶孩子。“他幾乎把所有家務都包下了,孩子就一直黏著我。”區女士說。
“兩地分居”型 每兩周回老家看一次孩子
球球的爸爸媽媽都是外地人,大學畢業后留在南京打拼,工作都比較忙。球球4個月大時,媽媽產假結束,因為不放心保姆帶孩子,老人又無法到南京來,無奈之下,球球爸爸葉先生只能讓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回老家淮安。從那以后,每兩個禮拜,葉先生和愛人就會開車回一趟淮安,看望孩子,順便陪陪孩子。
像葉先生這樣與孩子分隔兩地的,自然陪孩子時間不多。有的即便是住在一起,但因為爸爸經常要出差、應酬多,幾天碰不到孩子的面也都是正常的事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