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我們就信廖支書的,他說咋干就咋干。”這是在高釀鎮地引村村民口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老黨員龍維楷說:“去年換屆選舉時,我們村堅持憑能力公平選舉,不像有的村搞宗族拉幫結派,違背群眾意愿。盡管“廖”姓在地引村只有他一家,但在村里廖承炎很有威信,老百姓都服他,支部會上29名黨員再次全票選舉他為支部書記,這已是他連續五屆當選村支部書記了”。
廖承炎,男,侗族,生于1962年2月,初中文化,中共黨員,高釀鎮地引村黨支部書記,天柱縣第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1986年1月—1995年7月任地引村民委員會主任,1995年至今任地引村黨支部書記。26年來,先后20多次被縣委、縣政府、鎮黨委、鎮政府評為“先進個人”和“先進黨務工作者”,2009年被入選為《神圣使命,人大代表風采錄》,在群眾中有較強的影響力、戰斗力、凝聚力,得到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抓制度管理人
1995年廖承炎接任村書記時,村里遺留的矛盾重重,集體經濟負債累累,基層組織十分渙散。許多村民小組無人愿意當組長,有的小組“輪流坐莊”,實在無人愿意擔任的,就由村支部指派該組黨員兼任。村里召開黨員組長會議很難集中,大部分人不愿意來,有意見也不肯說。面對這樣的局面,他認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制度來規范黨員的行為,于是他制定了《黨員百分制考核制度》。根據黨員百分制考核標準,年底召開黨員、群眾會議進行民主評議,獎優罰劣。每年將評議結果張榜公布,讓大家都知道誰是優秀黨員,誰是不合格黨員。沒想到這一招果然奏效,刺激了一些人心底最原始的“虛榮心”。過去一些開會經常缺席和遲到的黨員一改過去懶散的作風,按時到會,并在平時積極發揮表率作用。
為了調動村干和組干的工作積極性,體現“多勞多酬”的原則,他組織村兩委制定了公益事業、會議出勤、發展經濟、幫扶救助、完成上級任務等“五項”與績效掛鉤的組長獎勵制度。實行第一年,組長不再是無人肯當了,而是爭著當,組長和黨員不僅帶頭搞公益建設,而且本組有什么鄰里糾紛,先由本組骨干自行化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組。
財務問題一直是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為了規范財務管理,廖書記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成立了財務組,選舉了財務紀檢監督員,并確定每年的3月1日為村級財務清查日,較好地改變了過去財務混亂的局面。
另外,他還針對林木產權不明晰、宅地基權屬爭議等很多遺留問題組織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使村級事務管理步入有序狀態。鎮人大代表龍康松激動地說:“黨員群眾現在開會都很積極,這是廖支書制定制度管理人帶來的好作風”。
靠實績打動人
以前,地引村是一個交通不便,農民收入較低的貧困村,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廖承炎擔任支部書記后,與村兩委其他成員理清全村發展思路,積極尋求上級部門支持,號召村民自力更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大建設力度。2003年組織村民投工投勞12000個,自己墊資1萬多元。同時得到上級政府和交通部門的支持,先后了修通了村級公路3公里和通組公路4.5公里,新建了村級活動室、運動場和衛生室,興修防洪堤2條,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都說:“村干部這樣拼命干事,我們沒理由不支持他們。”
從80年代擔任村干開始,他就組織村民上山植樹造林,經過短短幾年,造林3600畝,原來的荒山變成了綠色的“海洋”,滿山遍野的山林現在變成了“銀行”,家家戶戶年年賣木材,僅此項收入每年就達80多萬元。近幾年來,他積極發動村民種烤煙和中藥材,實施稻田養魚工程,群眾人均年收入達4200元,戶戶有存款,家家有電器,過上了幸福的日子。老黨員吳安寬說:“我們全村群眾能有今天的收入,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與廖支書的帶頭勤勞和奉獻是分不開的”。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村干部只有自身求真務實,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通過短短幾年的努力,過去的落后村奇跡般變成了紅旗村,2012年6月地引村黨支部被縣委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廖承炎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用品行感化人
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的是干部。作為一個村干部,除了必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外,還應該有良好的品行,否則就沒有感召力。打鐵還靠本身硬,一個村干部的品行怎么樣,平時的言行是最容易讓群眾覺察到的。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村干部不可能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有時候平時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同樣可以感動別人,彰顯村干部的人格魅力。2004年夏天的一天早上,一農戶發現耕牛被盜。廖承炎立即帶領村干部趕到現場,組織幾十號村民四處尋找,由于及時,當天下午就在錦屏縣找到了耕牛,使農戶避免了經濟損失。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讓人感覺到村干部的力量,看著村干部滿臉的疲憊,受感動的不僅是失主,更是目睹現場的全體村民。就這樣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當地傳為佳話。
2012年6月的一天,因一個巖場老板的魯莽行為引起群眾不滿,地引村五、六十個村民集中到地引馬孕巖場準備與老板及工人發生械斗,一場“血戰”即將進行,正在縣里開會的廖支書接到電話后,火速趕到現場,當即向在場所有村民表態:“我是村支書,大家既然推舉我當村干部,大家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請大家放心,除非你們不信任我了,否則我一定不會讓村民們受到利益損失。”簡單幾句話,村民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避免了一起流血事件。
關心村民也是一項工作。誰家父母病故,他經常去“主事”;誰家準備建新房,主動前去幫忙;誰家有什么農副產品銷售難,也親自幫助打聽市場行情;甚至連新生嬰兒上戶口、交養老保險等都放心交給他代辦。對于這些“份外”之事,他從不推辭,也因此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在處理村級事務中有什么細小的差錯,群眾也認為與他“交情不一般”,自然也不斤斤計較,避免了平時工作中的“四處碰壁”,不少鄰里糾紛、山林糾紛、土地糾紛在他的調解下得到一一化解,實現了“零事故、零事件、零上訪”的目標。
不辱代表使命
作為縣人大代表,他始終堅持學習,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為指導,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履行職責,堅持以“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為宗旨,帶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辦事公道,實事求是,努力提高人大代表在農村的作用,增強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積極帶領群眾齊同發展共同致富。在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一至四次會議中,每次都提出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反映基層農民群眾的困難和呼聲,在大會閉會期間深入農戶調查走訪,收集群眾意見,把老百姓反映的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梳理,真實反映選民的意見和要求,先后向縣人大提出了《關于要求盡快實施高釀鎮座寨村馬安組供電照明工程》、《關于要求規劃建設高釀至錦屏202省道油路的建設》等的建議,這些建議得到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高釀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協調和人大的積極督促下,馬安組供電工程于2008年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高釀至錦屏油路改造工程工程已全面完工,徹底解決了馬安組無電照明的歷史和高釀至錦屏沿線周邊10多個行政村交通不便的困難和問題。在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提出《要求建設凸洞至黃哨山旅游公路的建議》、《要求提高村組干工資待遇的建議》、《要求維修村級公路確保群眾交通安全的建議》等引起縣有關部門的重視,正在積極爭取實施。在平時工作中,他積極完成上級黨委、政府交給的各項任務,認真貫徹實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政治、顧大局、保平安,充分展現了人大代表的根本情懷。
只有落后的工作,沒有落后的群眾,與其抱怨農村工作不好做,不如認真檢查自身原因,練好“內功”,樹立好自己的威信。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群眾真正的“頭人”,才能成為群眾最能誠服的好村干、好代表。(劉彥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