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唱侗歌。田健 攝
三穗縣桐林小學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自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以來,該校將諸多侗族文化元素引進校園,增設侗語課教學、開設侗族山歌舞蹈特長班,把鞭笞陀螺、踢毽子,高腳馬、押加、射箭、滾鐵環等民族體育項目列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又傳承了侗族文化。

侗語課堂。唐合成 攝
10月17日,筆者走進桐林小學一(2)班和五(1)班,親臨現場感受一堂直觀、生動的侗語課教學。

射箭。田健 攝
在明亮潔凈的教室內,幾十個身著侗族服飾的小同學神情專注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侗語老師正在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上“你家里有幾口人?”的漢字,隨后教讀,學生齊聲跟著老師念“顏校類路寧”……

師生侗語交流。陳永忠 攝
“侗話蠻好學的,現在我會講蠻多蠻多侗話啦,比我爸爸媽媽還要會講得多呀。”五(1)班同學楊思思說。

鞭笞陀螺。唐合成 攝
“把學生學習侗語的興趣調動起來是最重要的,每節課只安排學習掌握四至五個簡單常用短語,若教學內容安排多了,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錦屏籍特崗教師李春輝如是說。

踢毽子。田健 攝
“每上一節課,都利用10分對以往學過的內容進行復習,10分鐘鞏固剛剛學的內容,一般是采取老師說漢語,學生說侗語漢音。”天柱籍特崗教師龍嬌英告訴筆者。

押加。唐合成 攝
“我是土生土長的侗族人,侗語作為我們侗民族的母語,由于外來文化影響,打工潮沖擊,侗文化面臨著挑戰,不少民間寶貴東西瀕臨失傳和消亡。我們不能眼看著它消逝,把我們侗民族的文化元素引進校園,對推動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姚校長誠懇地告訴筆者。

滾鐵環比賽。唐合成 攝
桐林小學在該縣首開漢侗雙語教學的先河,曾引起縣領導及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9月24日,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義立、副主任楊作明以及縣教育局負責人一行,專門對該校的侗語教學進行專題調研,深入課堂實地觀摩。當看到師生的良性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濃烈,調研組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要求學校盡快組織精干教師參與教材的編撰,統一教材內容;同時要求學校克難攻堅,堅持把侗語進課堂這項艱巨的工作繼續下去,辦出特色,為弘揚、傳承侗族文化做出新貢獻。

單腿角力。田健 攝
目前,該校侗語進課堂尚屬起步階段,面臨師資不足、經費短缺、教材、工具書、讀物缺乏等困難。如何補齊“短板”,姚校長信心百倍的告訴筆者:“一是向州、縣教育主管部門求援,希望每年選派精通侗語的老師前來支教;二是從本校選派具有侗語基礎的教師到天柱、錦屏、黎平、榕江、從江等侗族聚集地支教和開展校際聯誼。三是與貴州民族大學建立教材供給、培訓侗語教師、專家學者現場指導等溝通合作平臺。”

高腳馬比賽。唐合成 攝
三穗是多民族雜居的縣份之一,其中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8%,該縣的款場、桐林、雪洞等鄉鎮都是侗族人口的聚集地,按地域劃分,該縣屬中國侗族北部方言區(俗稱北侗),這里人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精心腌制的酸鹽菜色澤金黃,味美可口,健脾開胃;依山傍水的吊腳木樓舒適而別致;木質織布機織出的純棉家機布床單倍受青睞,遠銷海外;民俗節日眾多且神奇,服飾古樸典雅,民族文化積淀厚重。其中“侗話”又是侗民族文化的一朵絢麗奇葩。
據悉,該校校長姚本干是今年9月從款場小學交流到桐林小學任職的。上任后,面對800多名在校生規模的學校,深感責任重大。只有激發學生興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才留得住學生。他發現該校有兩位特崗教師(一位是天柱高釀的龍嬌英,另一位是錦屏平秋李春輝)會說一口流利的侗話。把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引進課堂的想法瞬間在腦海里萌生,師資有了,侗族文化進課堂,如今在桐林小學變成現實。(唐合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