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家統一要求,2014年1月1日起國內將全面執行國四汽油標準。中國石化新聞辦發布消息稱,中國石化正積極行動,優化所屬煉油企業汽油質量升級時間表,將從10月1日起,提前在上海、江蘇沿江8地市及廣東6地市開始置換國五汽油,其余省區(市)提前3個月開始置換國四汽油。
今年以來,不少地方頻繁發生霧霾天氣,機動車尾氣和燃煤排放被指為霧霾的罪魁禍首,輿論也將矛頭直指我國的汽油品質較差。為此,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曾表示,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的直接責任者之一,現在煉油行業不是不能生產高質量油品,而是我國油品質量標準不夠高。言下之意,油品升級技術已不存在問題,只欠質量標準提高這一“東風”。
如今,這一“東風”終于吹來,而中石化也就自己的油品升級給出了明確時間表。據悉此次油品置換完成后,我國汽油質量標準將全面達到國四標準,與美國汽油質量標準基本相當,而國五標準更是屬世界最高質量標準。這當然是好事,什么都在追求與國際接軌,油品也不應例外。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油品升級的成本該由誰來承擔?
中石化早就說了,每年將投入三百億元左右解決油品質量問題。幾天前剛剛發布的中石化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中石化實現凈利潤294.17億元,這也意味著中石化每年將會拿出一半的利潤進行升級改造。然而,中石化完全可以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轉嫁升級改造的成本投入。煉油環節虧損,是“三桶油”一貫的“哭窮”招式,現在為了配合油品升級,還得在煉油環節增加投入,這豈不是越虧越大?因而,提高油價,向消費者轉嫁成本,恐怕是油企應對油品升級的必用招數。
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且不說煉油環節是否真的就如財務報表所說的虧損,大家都知道“三桶油”的暴利在于其壟斷了石油的上游開采,這也是中石油4名被查高官都來自“勘探與生產”上游領域的原因所在,因為這個領域最賺錢。因而,既然“三桶油”壟斷了大部分原油進口、煉化、批發、零售等業務,獲得了壟斷的好處,就應該承擔油品升級的成本。再說了,油品升級成本主要來自于設備改造,而這些多是一次性投入,沒理由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讓消費者一直為其埋單。
當然,政府更有理由承擔油品升級的成本。其一,油品升級的目的在于減少空氣污染,這顯然是政府職責所在,因而政府對煉油企業設備改造進行補貼也是理所應當;其二,不管是石油開采,還是石油消費,政府都通過稅收形式獲得了收益,有收益就理應承擔油品升級成本;其三,倘若油品升級帶來的是油價的提高,那么消費者出于成本心理考慮,自然會選擇價格較低的低標準油質,如此油品升級的社會效果就難以通過終端消費者體現出來,勢必大打折扣。
國際經驗表明,油品升級的成本多由政府、消費者和企業共同承擔,政府提供補貼,消費者承擔部分價格上漲,煉油企業消化一部分成本。因而,既然油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油品升級成本也應向其他國家看齊。但鑒于國內稅費已經很高,油價已經超過了美國,消費者所應承擔的成本比重應相對較小,這樣才能讓油品升級達到如期效果。(李龍)
上一篇 :醫療投入不該向官員如此傾斜
下一篇 :同工同酬不是施舍而是理所應當
- 1.貴州省上月經濟運行情況 PPI自20
- 2.長江日報:給依法討薪創造條件
- 3.全州電子商務現場觀摩暨總結會召開
- 4.莫讓彩禮成為婚姻的負累
- 5.《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誤服務不能滯后
- 7.延遲領取養老金不合理
- 8.公權失范才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維權參考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