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已校正完工的木房
村民家?guī)资辍⑸习倌甑睦夏痉肯滤恕⑵绷苏k?要將整棟房屋移動幾米遠或更遠又咋辦?丹寨縣一村民自稱是“三代單傳”的這種被稱為“木房移動技術”的民間技藝,既能幫助村民將木房進行快捷式的移動,又能在短時間內使下塌木房、偏斜木房達到升高、校正的目的。據(jù)稱,這種技術的優(yōu)點是:省錢、省力、省時。
此技術的傳承者吳如幫,是丹寨縣興仁鎮(zhèn)翻杠村農民,今年40歲。吳如幫告訴記者,這項被他稱為技藝的“木房移動技術”是他爺爺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爺爺傳給父親后又傳到他手中,屬三代單傳。吳如幫自小就跟父親學習這項技藝,父親逝世后,到現(xiàn)在他獨自已運用這項技術已有25年。連日來,丹寨縣排佐村村民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村道擴寬,房屋改造。而這個“木房移動技術”此時起到了關鍵作用。
憑經驗完成
就在幾天前,村頭一戶人家的木屋檔住了村道的建設,必須后移,吳如幫花了兩天時間就將整棟樓向后移動了3米,整個過程王明生看后覺得很驚奇。所移動的這棟木房是農村標準的一棟兩層樓房,只見吳如幫在每根柱子下面都被一個“絲鼎”抵住,每根柱子都有一個人在扭動“絲鼎”,大家同時扭動,在力的推動下促使房屋慢慢移動;在房屋的每排木壁下,都由上下兩塊木板墊住,木板中間放了很多個圓木滾筒,房屋移動時,起到幫助滾動的作用。所需的移動工具除了“絲鼎”之外,還有千斤頂、鋼絲繩等。

移動木房用的滾筒

扭動絲鼎推移木房

千斤頂抬高木房
“這幾天我在幫一戶村民家的老屋進行較正與抬升。”吳如幫帶著記者走近村民王明生家,指著這棟基本已完工的兩層老木房對記者說。戶主王明生稱,他家這木房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由于父輩們建房時只是簡單地在木柱下用幾塊大石頭來支撐和承重,基腳不穩(wěn)固,加上地質的原因,天長日久整棟重達30多噸重的木房便向一側傾斜,如今傾斜很歷害。于是,王明生請來了吳如幫,在吳一個人的鼓搗下,才3天功夫,房子扶正了,木房下陷處又抬高了一米多。“現(xiàn)在這棟木房只等用磚塊和混凝土將底層砌成磚墻便永遠牢固了。”王明生說。
“其實這種技藝并不神秘,只是借助一些建筑施工具來操作,使用一些技巧來完成而已。”在村民王明生這棟老木屋里,吳如幫向記者介紹和演示了如何將木屋校正、抬升及移動的技術活。

吳如幫
這里面所用的工具是大家都基本熟知的千斤頂、鋼絲繩、滾筒、抓釘?shù)龋挥幸环N叫“絲鼎”的工具少見又最重要。吳如幫坦言,雖然技術含量不高,也不需要繪圖紙,全憑自己的豐富經驗來完成,但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他不愿。“我只想把它傳給我兒子,希望他以后與我一樣能找碗飯吃”。
傳承人吳如幫,一年四季運用這套移房技藝奔走于丹寨縣農村及周邊縣市農村,為很多農戶解決了問題,也增加了他的收入。目前,找他預訂工程的訂單,已排到了明年春節(jié)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