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黃平縣重興鄉馬鞍山下有著近萬畝的古石坎梯田,這些古石坎梯田為何修建?經歷了多少歲月?具有如何的民族文化價值?這都是值得探究的少數民族文化化石。為進一步了解其價值,3月4日,重興鄉政府組織邀請了黃平縣委宣傳部、縣史志辦、縣水利局的領導專家們到重興鄉一同現場考察。

泥水梯田在云貴高原本是常見,但是重興鄉的這片梯田卻是完全由石頭堆徹而成,當天氣晴朗能見度好,在視野開闊的地方,就能看見連片的古石坎梯田環繞在巍峨的馬鞍山下,一片山田風光無限。專家們推測:“在幾百年前的古代,這片土地的人們為了保住水田不流失損壞,就用石頭堆徹來固定水田,由于技術高超,方法精湛,這些石頭如城墻一般,在經過幾世紀的風雨侵蝕后還依然屹立不倒。現在重興鄉的老一輩的苗家村民,也仍然過著男耕女織的傳統農業生活,石坎梯田、男人、耕牛、女人,農具就組成了簡單而樸實的家庭農業生活。”

看著不遠處就是盛裝苗族婦女們伴著歌聲,緩緩田垅上一字走來,旁邊的老人握著犁,趕著牛,悠然耕地,中國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意境,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生活畫面,同時人們也在這片土地上也孕育出了多種的祭田、祭橋等豐富的民族節日慶祝方式。專家指出對于這樣的少數革家民族文化活化石,我們要加強保護和傳承。
重興鄉黨政領導認為,考究少數民族革家文化,并且保護和傳承它既是政府應有的責任,又是地區發展的機遇,要引導群眾去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合理開發為優勢旅游資源,發揚光大民族文化。(潘聰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