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黔東南州長廖飛在貴州代表團團組開放日活動中表示,新型城鎮化的難點在于流動人口享受市民化的待遇,其中難上加難是住房方面享受市民化的待遇。貴州的實踐表明,統籌保障城鄉住房是破解農民市民化一個有效手段,要用激勵、保障、情感等機制統籌好城鎮和農村居民住房“兩條線”。破解統籌保障城鄉住房難題,廖飛建議把統籌保障城鄉住房納入國家的政策,將每戶50平米的城鎮廉租房的標準提高到60平米。
廖飛說,我們國家對于城鎮和農村居民的住房是有兩條線,在城鎮主要通過公租房和廉租房,在農村主要是農村危房改造和扶貧生態移民工程。這兩大政策體系實施的部門、工作對象和資金渠道都不盡相同,就像兩根永不相交的平行線。貴州省通過整合中央和省里的有關政策,在這兩條平行線之間搭建了五個機制。第一個是去年3月份,貴州省修訂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規定流動人口憑著居住證也可以購城鎮保障房,掃清農民享受城鎮保障房的障礙;第二是激勵機制。去年5月份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對貧困農戶每戶可以獲得4.5萬元的補貼,按照城鎮保障房的標準,一次性4.3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套住房。所以貴州省委省政府打的第二張牌消除了農民購買廉租房的障礙,使得貧農民不花一分錢也能夠享受城鎮保障;第三是保障機制,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對貧困農戶原來農村的所有權益全部保留,解決農民在城鎮的就業和教育等問題;第四是情感機制。對于居住在深山信息相對封閉的農村父老鄉親,如果是單家搬到縣城來,情感紐帶和文化紐帶會被切割掉,采取一個村搬入一個小區,一個村民組搬入一棟樓,一個大家庭入住同一個樓層的方式,可以保持情感紐帶和文化生態。第五是針對城鎮困難群眾,就要把蛋糕做大,盡量到上級去爭取保障房的任務,以全省十分之一的人口承擔五分之一的城鎮保障房任務和五分之一的扶貧生態移民的任務。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14400套的保障房任務就拿了7900套用來安排移民生態工程的農戶,剩下的6000多套仍然用來保障城鎮的部分居民。
廖飛表示,通過這些措施,黔東南州月亮山區最貧困的這部分人通過統籌城鄉住房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搬入縣城以來,這些貧困農戶獲得更舒適的環境,最穩定的收入,最好的教學條件和更滿意的工作環境。同時他們還獲得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和更高水平的醫療。借助生態移民工程,這些貧困了幾百年的群眾正在實現解困。
“國家統計局設立的小康標準是人均27平米的住房面積,如果采取統籌保障城鎮住房的措施,農村的家庭一般都是四口人,50平米確實小了些。”廖飛還建議,目前住建部每戶50平米的城鎮廉租房的標準,應再增加到60平米。(王貴山 潘晴霞 安紅麗 候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