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剝紙
得天獨厚的生產環境
蕩舟進入岑鞏縣省級龍鰲河風景名勝區爛褥河段,眼前別是一番天地,清凌凌的河水在這里陡然轉出一百八十度的大灣,畫出一方迷人的山水畫廊。只見兩岸曲筆成山,滿眼茂林修竹,山腳岸畔,參差百戶人家逐水而居,門前綠波低吟淺唱,葉葉輕舟如梭往來……此境,仿佛是被世人遺忘了的桃源勝地。
在這里,只要稍稍留意,一組反差強烈的鏡頭畫面就會竄入我們的眼簾,那就是兩岸一排排現代氣息濃重的“小康樓”和古味十足的土窯、木作坊所形成的極不相稱的對比。
當地人告訴我們,這些土窯、木作坊都是用來生產火紙的原始器具,那些“小康房”,則是火紙生產給他們帶來的豐厚福祉。

曬竹
爛褥河,是岑鞏縣水尾鎮白水村轄地,古法造紙術在這里代代口耳相傳,是當地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家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今,白水村13個組中的11個組90余戶人家在這里沿河從事火紙生產,是岑鞏縣火紙生產的兩個主產區(另一個在龍鰲河上游的羊橋鄉龍統村境內)之一。
據當地黃姓侗族老人講,他們家族先人400多年前從湖南靖縣沿著龍鰲河遷徙,發現這里山清水秀,漫山遍野生長著陽山竹(當地又叫棉竹,是火紙生產的主要原料),具備火紙生產的最佳條件,于是定居下來,憑著祖先傳承下來的技藝,在這里從事生產,并把火紙產品通過龍鰲河暢通的商道銷往周邊地區和湖南等地,獲得豐厚回報,從此,黃姓侗族在此世代生息,安居樂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