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雷山縣依托資源優勢加快經濟轉型新觀察
在剛過去的2012年,雷山縣接待游客601萬人次,同比增長70.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91億元,同比增長120.5%。
同時,雷山相繼被評為“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貴州省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名勝區”、“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中國最美的小城”、“全國文明縣城。
然而,十多年前,雷山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傳統的種養殖和外出務工,財政收入主要靠木材,屬于典型的木頭經濟。對于旅游收入這個概念卻十分陌生。
是什么能讓傳統農業大縣的雷山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如此華麗的轉身?
進入二十一世紀,雷山堅持在共性中求生存,在特色中求發展,擂響加快經濟轉型的戰鼓,走出了一條結合雷山特色的破繭化蝶之路。
荒山變成茶海 萬戶農民建有“綠色銀行”
“山上十畝茶,等于建了‘綠色銀行’”。地處雷公山北麓半山腰的西江鎮腳堯村,是一個邊遠落后貧困的苗族村寨,全村 41戶158人。近年來,該村立足荒山資源優勢種植茶葉,在全縣率先走出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子,目前,該村建有優質茶園面積達1700 畝,去年人均純收入預計超7000元。原村黨支部書記吳秀忠種植茶葉70多畝,年收入18萬元,成為了該村在山上建的最大“綠色銀行”。
雷山荒山資源多,如何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雷山選擇了種植綠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雷山茶葉發展曾經達到上萬畝,雷山培育出的“銀球茶”曾經走進中央和國務院辦公用茶,隨后進入低谷。2001年,雷山重振雄風,圍繞打造“貴州茶葉大縣”目標,設立300萬元的茶葉發展基金,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加快茶葉產業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茶產業建設。目前,該縣建有茶園10萬畝,去年實現茶葉產值達4.2億元, 種植茶葉農戶達1.05萬戶、4.7萬人。
據悉,到2020年,雷山農民人均茶葉2畝以上,茶園基地規模達20萬畝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茶葉收入6000元以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