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如今走進貴州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干凈的水泥路直通村頭,村寨掩映在青山懷抱之中,小橋流水透出一股清靈之氣,新農村顯出一派新氣象。
今年以來,麻江縣按照同步小康創建活動要求,結合“自然環境生態美、村容寨貌特色美、產業發展生活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美麗鄉村建設標準,整合項目資金900多萬元,全力推進,在大山深處的復興村開展同步小康創建示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全縣同步小康創建提供了示范樣板和參考模式。
立足實際 科學規劃
抓好科學定位。結合該村旅游資源、民族文化、仫佬族習俗等要素,將該村定位為休閑觀光旅游、民風民俗、現代農業產業示范等為一體的仫佬族民族村寨進行重點包裝打造,編制項目力爭做到高標準、高起點,可操作、能復制。
注重資源保護。在建設中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壞原生態建筑和景觀,注重對風景林、自然濕地、溪流、古跡、村寨原貌等重要資源的保護,強化以項目實施推動農村水、電、路、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房前屋后庭院綠化,建設家庭花園,力爭做到10年保先進。
強化產業支撐。按照“優產業、建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總體要求,確定復興村產業發展主要以稻田養魚、種草養鵝、養牛、豆腐加工、林木加工、林下經濟等為發展重點,力爭扶持和打造一批特色主導產業。
強化整治 美化環境
狠抓村寨環境整治。龍山鎮和復興村兩委多次召開群眾大會,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改變生活習俗,動員群眾對房前屋后易燃柴草進行清除,對亂堆雜物進行整齊堆放,對公路沿線河道垃圾進行清理;對亂搭亂建的廁所、窩棚進行取締,對爛木房、舊糧倉、雜物棚進行拆除,并針對農戶房前屋后的衛生保潔、綠化管護、路段清掃制定了相關管理制度,形成了村寨衛生管理長效機制。
注重庭院綠化美化。復興村自然生態環境好,村寨綠化率比較高,但農戶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十分缺乏,與美麗鄉村建設不相適應。針對此情況,林業部門大力支持,在村寨主要道路和公共場所種植綠化苗木,對農戶進行庭院綠化美化,家庭花園的建設為村寨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強化生活垃圾處理。縣環保局和發改局在復興村馬蹄和新寨修建小型人工濕地,修繕排污溝,鋪設污水管網,建成污水處理景觀池。建成垃圾堆放場,購置垃圾清運車,將雙桶型果皮箱安放到公共場所和群眾家中對垃圾進行收集處理,并在公路沿線9個自然寨新修焚燒式垃圾池,有效解決了公路沿線村寨亂倒垃圾問題。垃圾的處理,使村容寨貌得到了改觀。
完善設施 夯實基礎
抓好通村道路硬化。復興村雖然已經通車,但因沒有硬化而造成路面坑坑洼洼,多處路段經常塌方,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交通局的支持下,硬化了從龍山村公路入口到復興村馬蹄組長度7公里的通村公路,在馬蹄組建成600平方米停車場;縣財政局支持30噸水泥,幫助馬蹄和新寨組修補硬化了部分破損串戶路,并對部分農戶庭院進行硬化。
抓好農村人飲消防。馬蹄和新寨兩個自然寨的房屋95%都是木結構建筑,且住房較為集中,房屋距離較近,防火能力較弱,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由縣水利局和消防大隊負責,新建2立方米集水池1口,鋪設水管1360米至新寨組背后坡,建成1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口,從高位水池鋪設供水管道2條共1200米直達寨中,并配套消防栓8套;安裝人畜飲水管網5000米、入戶配套安裝30戶,解決了新寨和馬蹄組人畜飲水和農村消防供水不足問題。
抓好衛生廁所修建。農村廁所由于搭建比較簡易,其隱蔽性、安全性和衛生程度成了廣大群眾擔憂的問題,也成了影響村容寨貌整體形象的內容之一。由縣衛生局和民族局對馬蹄、新寨18戶農戶衛生廁所的進行新建和改造,新修了塘獅新村公廁1座,并對塘獅新村公路旁邊亂搭亂建廁所進行了取締。
抓好文體設施建設。為解決復興村通訊網絡信號弱問題,由縣文體廣電局負責,在新寨、馬蹄安裝了調頻廣播各1套,安裝了40戶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戶戶通”;同時麻江移動公司積極向州公司爭取項目,安裝了移動光纜光纖基站1個,確保了復興村移動通訊網絡全覆蓋。
多措并舉 發展產業
扶持群眾發展產業。為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引導群眾走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改變傳統單一的農業種植模式,挖掘農業發展潛力?h農業局制定了復興村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在馬蹄組建立優質稻種植基地54畝,發放優質稻種子54包,肥料54袋;發展養鵝產業34戶,發放鵝苗1090只;在復興河道投放魚苗3.5萬尾。
加強農民技術培訓。為提高示范點群眾致富能力,確保每戶農戶有一條致富門路,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掌握1-2門農村生產適用技術,縣農業局結合當前產業發展需求,組織開展養鵝和稻田養魚實用技術培訓三期,共150人次。
組建經濟合作組織。為推動復興村農業產業迅速發展,形成農村經濟發展合力,著力解決農產品產、供、銷系列問題,縣農業局指導復興村組建了養豬、養魚、養雞、養鵝、灰拔豆腐、木器加工等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會員達到210余戶。
創新管理 黨員帶動
同步小康創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由縣委組織部負責,指導復興村推行“農業專業合作社+黨小組+農戶”發展模式,逐步實現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形成黨員干部帶頭,帶動全村黨員帶頭發展優質稻、果林、養羊、養鵝、養魚等產業,并帶領村民發展種養殖業,為該村種養殖業發展壯大帶好頭、打好基礎。并對公共基礎設施、綠化苗木、和環境衛生管護明確專人負責,建立長效機制。(石俊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