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原來在外面打工,老牽掛著家人,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個月工資2000多塊,還能照顧家人,真是一舉兩得。”日前,在貴州省雷山縣一家加工企業上班的丹江鎮農民李建民滿懷喜悅地說。
隨著雷山縣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像李建民一樣在家門口就業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有的趁農閑在家門口掙工資,有的瞅準旅游產業風生水起開起了“農家樂”,有的懷揣著技術證書走南闖北,一個個口袋撐得鼓鼓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近年來,該縣切實打好農業產業化升級戰,擴大特色農業產業規模,采取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租賃等方式,積極推進產業標準化基地建設。與此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特色工業,以綠色和生態的理念,圍繞旅游、茶葉等特色產業引進一批企業將陸續投產,產業培育效應將逐步顯現。目前,該縣培育出擁有年產值上億元企業2家、兩千萬元以上企業4家、五百萬元產值以上企業7家和百萬元產值以上企業37家。
隨著大批企業的落戶,該縣因勢利導,著力發揮資源優勢,大力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各企業實行靈活用工制度,優先錄用企業周邊村落的農民。
目前,農忙時田里務農;農閑時,走進茶葉、果品基地,他們基地、車間地頭“兩頭跑”,過上了亦工亦農的“雙棲”生活,不僅增加了自家的收入,還緩解了企業的招工難題。
“我的農家樂,基本上天天客滿,去年純收入已達到30萬元。”一直在外打工的西江苗寨青年侯艷江,2009年回到家鄉,看準了西江“千戶苗寨”旅游產業前景,他決定抓住商機,自己創業,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開了一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侯氏農家樂,當年純收入就達10萬元,如今,生意一直紅火。
圍繞游客“吃、購、住”的需求,雷山縣鼓勵和引導農民從事第二、三產業,依托景區開辦的“農家樂”,目前,全縣共有“農家樂”370余戶,接待床位6000余個,餐飲接待能力20000余人,帶動5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銀飾、剌繡、蘆笙、竹制品、根雕、雷公山銀球茶、綠色天麻、等民族旅游產品深受游客的青睞。
該縣提出“高山茶葉低山果,家家戶戶抓有機”的發展思路,圍繞旅游發展“茶、果、畜、菜、藥”等特色農業經濟項目。目前,該縣茶葉種植面積10.3萬畝,今年可采茶面積5.5萬畝,預計實現綜合產值7.7億元;完成中藥材種植面積5604畝;種植蔬菜4.82萬畝;完成楊梅基地建設6806畝,楊梅產量達到300噸;建成梨子基地17719畝;山野菜、果品、藥材和蔬菜實現增加值5460萬元;黑毛豬、小香羊、土雞出欄26.8萬頭(只)。
雷山縣在規劃全縣旅游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把鄉村旅游當做一項讓百姓得實惠,讓基層得民心的工程常抓不懈,鄉村旅游也隨之風生水起。今年1至6月份,該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為12.38億元,旅游人數為170.21萬人次,同比增長29.15%和28.11%。
“以前在家干農活,累死累活一年也才1萬多元。這些年在縣城搞裝修,每個月最少有6000元的收入。”做了20多年農活的張橋再,是方祥鄉農民。2009年,他放下鋤頭,參加了木工培訓,并獲得了證書。如今,懷揣著技術證書的他,在裝修行業非常吃香,每天都有活可干。
為了提升農民創業就業能力,勞動部門開設了烹飪、家政、縫紉、電工、汽修等技能培訓班,每年定期對農民進行培訓。對有創業愿望的農民工和待業青年,縣就業局還邀請省、市專家教師和種植大戶送技上門,由村民“點單”,對他們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技能培訓,降低其創業風險。
目前,全縣1萬多名懷揣技工證書在省內外打工的農民工,他們告別了力氣活,吃上了“技術飯”。(唐光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