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吊腳樓古香古色,水泥路干凈明亮,丹江河水碧波蕩漾,一群白鷺在河兩岸自由飛翔,座落在巴拉河延線的雷山縣丹江鎮(zhèn)小固魯村的冬景美如畫。
12月27日,33歲的苗族婦女廖光英早早起來,第一時間就是給自家的“阿依農家樂”走廊和美人靠掛起了紅燈籠,春節(jié)未到,卻讓人提前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阿依農家樂”的主人叫李永州,40出頭,健談又幽默,李永州說,農家樂計劃在元旦前夕將正式開業(yè)接客,由于元旦節(jié)期間,縣城將舉辦斗牛大賽,前來觀看的市民和游客要達上萬人,恰好自家的農家樂距斗牛場不到1000米,趁此機會“撈”上一把。
李永州以前居住不到30平方米的老樹皮房,一家老小4口人擠在一堆,實在沒辦法,李永州夫婦只得外出打工,還隨上海援建項目到過非洲務工。2012年,聽說家鄉(xiāng)對危房改造和辦農家樂有補助,就趕回來新修一棟大房子,得到政府的危房改造和辦農家樂補助款4.5萬元,還獲得社保小額擔保貸款6萬元和計生“三結合”幫扶資金1萬元共11.5萬元的扶持,自己籌集資金20多萬元,辦起了農家樂。
“感謝黨和政府給這么多的扶持,作為一種回報,得把農家樂經(jīng)營好!”李永州說。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的四戶農戶也把危房改造成農家樂,也將陸續(xù)開業(yè)。
李永州只是雷山縣實施危房改造等好政策受益群眾的其中之一。
當日,從縣危改辦傳來好消息,今年實施的343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已全部通過驗收。據(jù)了解,自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以來,該縣累計投入資金3.83億元,其中政府補助資金1.45億元、受益農戶自籌資金2.38億元,共對15412戶農村農戶的危房進行改造,讓6.9萬名農村群眾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小康房”。
不僅讓百姓住上舒適寬敞的“小康房”,還得為農村困難群眾找到一條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該縣把危房改造與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創(chuàng)建農民文化家園、“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工程項目結合起來,相關部門對農村實施危房改造人群提供“菜單式”技能培訓,讓每個家庭至少有一人擁有一門以上技能。近年,該縣整合有關資金,有針對性地開展銀飾技藝、剌繡、茶葉加工、電工、導游、烹調、汽車駕駛、特色種養(yǎng)殖等培訓156期,共培訓3.56萬人次,涌現(xiàn)出潘仕龍、侯艷江、楊阿妮等一大批致富能手。圍繞危房改造工程,優(yōu)先實施小康水、小康路、小康電、小康訊等配套設施項目,著力推進美麗村寨建設,昔日的茅草屋、樹皮房變成大瓦房,泥巴路換成水泥路,龍頭一扭泉水進缸,網(wǎng)上做生意不再是新鮮事,村寨變化真是一年一個模樣。
光有漂亮的房子和賺得上票子不夠,該縣在提升群眾文明素質、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下功夫,目前村村基本建有蘆笙場、木鼓場、農家書屋、農民文化家園等文化活動場所和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寨寨組建有以蘆笙、銅鼓、花燈等為主的文藝隊伍,戶戶基本通廣播電視和網(wǎng)絡,讓群眾聽有黨的聲音,看有黨的音像,心永遠向著共產黨。圖2854為危改后的固魯村煥然一新;圖2864為固魯村一名苗族婦女在即將開業(yè)的農家樂掛紅燈籠。(潘國雄)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